为学术争鸣鼓与呼

当前位置 : 首页 > 邱学华新作

为学术争鸣鼓与呼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9-20 * 浏览 : 249

     本刊(《中小学数学》)2012年第3学期刊出朱玉如老师:《与编者语“口算是传家室”作者商搉》;大胆对编者语提出不同的看法,而本刊的编者胸怀坦荡,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全文刊出,并且把朱玉如文章的标题直接用“与编者语作者商搉”。这样真刀真枪的学术争鸣,在教育杂志上已很少看到了,真是令人高兴。
为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我撰写《我国小学教学教育60年的变迁——浅析小学数学数学中的争论》一文(《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9),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真正针锋相对的争鸣文章并不多,大都是一边倒的文章。究其原因,一是作者不敢写,二是编者不敢登,随大流保险,何必自找麻烦。编者写编者语的更是少之又少,既辛苦,又会得罪人,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
多年来《中小学数学》编辑部坚持写编者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编者语比被写按语的文章还要长,这要花费多少精力呀,特别对数学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尖锐的意见。更可贵的是,敢于刊登批评编者语的文章,同读者站在平等地位进行交流,充分表露了编者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一线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我们要为学术争鸣鼓与呼,大家共同努力创设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谐氛围。怎样使学术争鸣健康发展我栏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教育界、学术界要大力鼓励开展争鸣,广开言路。真理越辩越明,敢于倾听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的意见。教育杂志要敢于搭建争鸣的平台。新世纪开始的新课改,广大教师是欢迎的,但是也会有善意的意见。当时决策者不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个别课改专家甚至说,“特级教师是新课改的最大障碍者,教研室是阻碍新课改的堡垒”,容不得半点不同观点。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能广开言路,虚心倾听不同意见,新课改中所走的一些弯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现在应该以史为鉴,在实施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家开展争鸣,有不同观点、不同做法的碰撞。
    2.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事实说话。对于争论的话题要摆事实讲道理,必须通过负责任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才有说服力。目前的文章,议论太多,调查研究太少。
       朱玉如老师文章中对我时隔30年两次小学生口算能力的调查提出诸多质疑,能提出问题是好事。关于制定口算量表标准的依据是什么,我在第一篇文章《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研究》(《人民教育》1980年第12期)已说的很清楚,我是反对向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提过高过快的要求,正是为此才想到要制定口算能力量表,给教师有一把“尺”自己量一下,如果已经达到标准,就不要再强化训练。这个标准也不是我在办公室想出来,而是联合了16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教研室,300多所学校组成协作研究组,受测学生达72000多人次。制定标准的依据,既有班论基础又有大量实际调查数据,还有科学的统计分析。如果朱玉如老师能先看看这篇文章就清楚了。话又说回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提出的口算能力标准,它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没有人提出质疑。
    2010年我作了小学生口算能力再调查,由于我现在年龄大了,精力有限,调查范围和规模没有三十年前大,但是对时隔30年的两次调查进行对比研究,还是有价值的。我的“再调查”文章仅是客观介绍调查研究的结果,供大家参考,作出各自的解读,并没有要求大家都按照口算能力量表的标准进行教学。
   3.在开展争鸣时,双方都要学会倾听与思考,不要想当然,不要扣帽子。现在有人一听到加强口算训练就犯忌,人为同新课改理念格格不入,认为这是走老路。
几年前在济南,举行“全国小学教学各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主办方邀请我作讲座,而且还非要我亲自上一堂课。我没有刻意自己选择课题,而是根据教学进度上四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学生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在此基础上自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完全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学,再由小组代表上台当“小先生”,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组织学生练习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形式的计算题,有基本练习题、改错题、试商专项练习题、口算题,甚至久违多年的口算卡片都用上了,共计32道题。这样做体现了“先练后讲、练在当堂”的尝试教学思想,这堂课教师讲得很少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练习,几乎把课本上的题目都做完了,自然就没有必要布置家庭作业。
会后临沂师范学院李红婷教授写了一篇评课文章,题为《强化计算训练就背离新课程理念吗?》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09.1.9)。据说这篇评课文章发表后受到个别课改专家的责难,对我上的这堂课也有人写评论文章:《不要把孩子变成廉价的计算器》(《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给我送了两顶帽子:“把孩子变成廉价的计算器”“异化为驯兽式的工具”,怪吓人的,不过我年龄大了,早已退休,多戴几顶帽子也不怕了。我真闹不明白,一堂课让学生自己学会,并把书上的题目都做完,做到没有家庭作业,有什么错呢?现在小学生搞研究性学习,大学生搞满堂灌注入式,本身就是一个反常现象,为什么要小孩子身上承载那么多东西。本来很简单的事,非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深奥莫测。
有人说强化计算训练是没有必要,重要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实践证明,计算训练同样可以发展思维,参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力。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的名著:《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对9名具有数学天赋儿童进行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中有一条是:“数学方面的能力可以再年龄很小时就已形成,而且大部分表现为计算方面的能力——即用数来运算的能力。”所以那种忽视计算能力培养的观点,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关键在于一个“度”字,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要恰到好处”这是中国哲学上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搞教育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
4.教育杂志社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抛出争论的话题,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不管有没有结论,最好有个总结。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争论。
我暂时提出四条建议供大家参考,我愿意和大家交流,希望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少走弯路,健康发展,并能逐步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