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中国经验”——兼论中国小学数学七十年(三)

当前位置 : 首页 > 邱学华新作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中国经验”——兼论中国小学数学七十年(三)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9-06-10 * 浏览 : 229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中国经验”

——兼论中国小学数学七十年

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  邱学华



6、师班互动

国外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4人一组或6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围坐的形式,在国外大都是小班化教学,一个班二、三十人,分五、六个组,可是在我国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一般是四十多人,多则六十多人。如果分成十多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很难掌控,往往是“无话可讲”或“随意乱讲”,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谈话法,采用师生通过谈话,共同解决问题。优秀教师在谈话法的基础上,提升到师班互动合作学习模式,其实也就是大班讨论。

这种师班互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有教师提出问题(也可有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全班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逐步引导走向深入,直到解决问题。在大班讨论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互相争论,最后有教师总结,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做法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善于把问题引向深入,要尽力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特别要关注学困生,对学生的回答要给出评价,最好由学生互相评,最后教师的总结要明确、简练到位。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这种师班互助形成也会带来问题:一是班级人数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少;二是许多学困生不敢发言,成了“遗忘的角落”。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中国教师又想出一个高招:把师班互动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在师班合作的基础上,需要的时候同桌两个人可以讨论,或者前排的两个人同后排两个人合成四人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外国专家从没有看到这种形式,突现出真正的中国特色,这又是中国教师的智慧,令外国专家敬佩。


7、当堂检测

我国重视多练,一般在课的最后都有“课堂作业”环节,让学生在课堂里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但部分教师由于前面讲得太多,留给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多,往往匆忙收场,或把一部分作业留到课后继续做。这样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反馈信息,课后批改作业后发现问题,要到明天上课才能告诉学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顾冷沅团队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在青浦经验中明确提出“反馈矫正”的要求。九十年代,在全国兴起目标教学研究,把一堂课的课堂作业改为“达标检测”。课的开始,提出教学目标称为“出标”;课的结束,进行“达标检测”,检测本堂课的效果。这样做,使教学质量获得大面积提高。但是,有些目标不是一堂课完成的,当堂就要“达标”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三维目标中的培养品德、意志、情感以及价值观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也不需要每堂课都来检测。因此,把达标检测改为“当堂检测”,更为合理。

当堂检测一般做法是,课的最后留10分钟时间,按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也可穿插一点旧知识,设计当堂检测题,每道题要有分值,满分100分。也可再出1-2题加分题,是给优秀学生留的“加餐”。当堂检测的要求:一是当堂,必须当堂完成;二是检测,必须独立完成,达到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达到度。检测后,在学习小组内互批、互评。优生帮助学困生指出错误。最后,有错误的学生自己订正。做到“堂堂清”“人人清”。

这种当堂检测的做法,限制了教师讲解时间,否则无法做到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矫正,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限度得到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在国外很早就做了各种学习方式的对比教育实验,结果证明:当堂练习、当堂发现错误、当堂订正错误,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进步最快。可惜在国外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而在我国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才逐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中国教师课堂教学的特征。


8、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先是在中学应用,然后渗透到小学。开始仅是作为研究课题,直到1986年大纲正式规定教材选用的原则为“精选、增加、渗透”,其中“渗透”,明确提出“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这个要求,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2011年,我们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提出把“双基”提升到“四基”,把“数学思想基本方法”列入其中,把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国际上很少有国家这样做。

数学思想方法论研究,在中国首推徐利治教授,他在1980年出版《浅谈数学方法论》,1983年又出版《数学方法论选讲》,以作为这方面研究与应用的理论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有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统计思想、替换思想等。例如:

这里可以渗透转化思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可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说明异分母和同分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转化思想是帮助人们把新的知识结构纳入到旧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结构转化成简单的结构,求得问题的解决,下面再举应用化归思想的案例,如:

旧知:两地相距24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多少时间能相遇?

新知:一项工程,甲队做3天能完成,乙队做了4天能完成。两队合作做多少时间能完成?

表面上看起来,这两道题各不相同,一个是相遇问题,一个是工程问题。但是仔细分析,这两道题的结构是相似的,有相似的数学建模。我们可以利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工程问题化归到相遇问题,也就是可以把新问题化归到旧知识上来考虑,求得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数学教师已经不满足学生算得正确或解决了问题,而是要求上升到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在更高水平认识数学和学习数学,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9、完整的教研网络

中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高水平,同国家有一套完整的教研网络是分不开的,这在世界上是独有的,这也是中国特色,应该成为中国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国后,我们逐步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研究系统,全国有中央教科所,各省有教研室,各市、县、区也有教研室。它属于教育行政机关的一个部门,配有专职的数学教研员。这些教研员都是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教研室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实际问题,指导教师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培训教师等。它同一般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同教师面对面指导。

中国的各级教研室对大面积提高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数学教育中创立“中国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没,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经常会有取消教研室的呼声。早在1986年取消教研室的呼声很高。当时教育部领导在听取上海顾冷沅先生汇报青浦经验时,征求他对教研室的看法。他回答说:“至少从我所经历的几个时段来说,什么时候重视教研室的作用,那时的基础教育就进步就发展;什么时候取消或否定教研室,那时的基础教育就停滞倒退。”15先生的话,说出绝大部分教师的心声。在新课改初期,也有一位权威课改专家说,特级教师是新课改的障碍,教研室是新课改的阻力,也想否定教研室,幸好当时的领导没有按照这位课改专家的意见办。

可是目前一些地区教研室遇到被异化的困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研员退休了,被虽有高学历但缺乏教学经验的人所取代了。教育行政机构给教研室布置非教研的行政任务,使教研员逐渐脱离教学第一线,原来教研室的作用,被消弱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上面论述的中国经验的九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组成一个系统。

数学教育中的“中国经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一个有关中国小学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大问题。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期待着能够开展一场大讨论,对中国经验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基本看法。让我们昂起头、挺起胸膛,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邱学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四十年回顾,《福建教育》1989年第789

邱学华,我国小学数学五十年的回顾,《人民教育》199910

邱学华,我国小学数学六十年的变迁,《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10

2)邱学华,有感于英国引进上海小学数学课本,《小学数学教师》20175

3)联合电讯网,中南传媒助力南苏丹教育,定制三个科目教材[EB/OL]HTTDS:/m.sohu.com/n/48445162/?wscrid=95360 1,2018-03-23/2019-05-10.环球网,“南苏丹模式”,开启中国教育援外新篇章[EB/OE]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6/12360224.htm/?agt=15422.2018-06-27/2019-05-10.

4)顾冷沅,亲历青浦教学改革30年,《人民教育》2008年第20期。

5)刘兼主编,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辑、第二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月。

6)王建磐主编,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月。

7)范良火、黄毅英、蔡金法、李士琦,华文如何学习数学(中文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月。

8)张奠宙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月。

9)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月。

10)李楠编,四书五经,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月第1版第490页。

11)邱学华,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人民教育》2011年第1314期。

12)【美】瓦格纳,尝试学习理论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刊入《尝试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月第1版,第1314页。

13)张奠宙、于波,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6月,第185页。

14)张奠宙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月,第226-227页。

15)顾冷沅,亲历青浦教学改革30年,《人民教育》2008年第20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