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我的教育观

八 、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4-12-26 * 浏览 : 366
作者:邱学华    邱学华主页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862    更新时间:2005-6-25    邱学华主页属性:      ★★★★★

                八 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
 
尝试教学模式有基本模式、灵活模式、整合模式三类。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单一的,它已经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
 
从学懂教学理论到实际运用,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学习尝试教学理论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原理和原则上,应该以教学模式作为中介,在教学实际中加以运用。
每一种教学理论都应有相应的教学模式。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不能成为成熟的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模式”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一定教学活动的特性,它不是任何人杜撰和强行规定的。没有一个模式,没有一个程序,就不知道先怎么做,再怎么做。教师不掌握这个程序,就无法去执行这种教学理论。多种多样的教学要求,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许多优秀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避免更多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走弯路。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应用,是教学的进步,
有人认为尝试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程序,是束缚教师手脚的条条框框,是教条主义的东西,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尝试教学模式有一个基本教学程序,它只是为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示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但是,教学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各不相同的,生搬硬
套一个模式也是不科学的。但是生搬硬套所造成的问题,不是教学模式本身的过错,而是教师使用不当。
尝试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尝试教学的实质与特征,根据各种教学情况变化的要求,根据20多年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把尝试教学模式分成三类:
一、基本模式(适用一般情况的常用教学模式)
二、灵活模式(灵活应用基本模式的变式)
三、整合模式(把尝试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整合起来的模式)
由上可见,尝试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不是单一的,它已经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这样给教师选择有较大的空间,达到既有模又无模的境界。
(一)、基本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有基本模式,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模式,也就是能在中小学各科中常用的模式。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再灵活应用,产生各种变式。如果没有基本的,谈不上灵活应用。
这个基本模式必须充分体现尝试教学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按照尝试教学过程,为了便于教师操作使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学均可使用,并且行之有效。它的教学程序分成七步进行。
尝试教学基本模式

主体尝试阶段
准备阶段    准备练习——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铺路架桥。

——出示尝试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
——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讲解——这一步是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
 
延伸阶段——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逐步逼近教学目标。
以上七步基本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延伸阶段。这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这七步中,中间的五步是主体,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延伸阶段,这两步都是为主体尝试阶段服务的。
第一步:准备练习
这一步是尝试教学的预备阶段,一般要做好两个准备:
心理准备:创设尝试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尝试的兴趣。
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尝试教学的奥秘就是用“七分熟”的旧知识自己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所以必须准备“七分熟”的旧知识。
为了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尝试问题,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尝试的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核心。
提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起步好坏将会影响全局,所以编拟、设计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尝试教学法同其他教学法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有尝试题引路。尝试题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自学课本的兴趣。      
    (3)、通过尝试题的试做,获取学生自学课本的反馈信息。
尝试题按照教学需要一般有5种设计方式:
(1)同步尝试题:它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只改变内容、数字;
(2)变化尝试题:它与例题的内容、形式、结构有些微变化,难度大致相同;
(3)发展尝试题:它较例题略有变化,难度也略有提高;
(4)课本尝试题:它以课本例题作尝试题。
(5)学生自编尝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编出尝试题
一般情况下大都采用同步尝试题,以减少尝试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能举一反三自己解决尝试题,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同步尝试题对学生来说,已毫无困难,可用变化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
有时用课本例题做尝试题,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做完尝试题,立即翻开课本看例题,发现自己做的同课本例题一样,分外高兴,这时自学课本只能起到验证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一般应是教材难度不大,估计学生没有自学课本也能自行解决的。只能偶尔用一次,给学生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用课本例题做尝试题,不能先自学课本了,而培养自学能力是尝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有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编出尝试题。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先演示:教师一手拿5支红铅笔,另一手拿3之黄铅笔,然后两手合起来,再拿出2支铅笔送给小朋友。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后编出题目:“老师有5支红铅笔,3支黄铅笔,送给小朋友2支,还剩多少支?”这道自编题就作为尝试题
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决定选用哪种尝试题。难易要适度,太容易了,学生会浅尝辄止;太难了,学生会望而却步。
尝试题出示后,要注意创设尝试的气氛,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教师可进行启发性的谈话:“这道题就是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谁会做这道题目?”“教师还没有教,谁敢试一试?”“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道题。”先让学生思考一番,然后转入下一步。
第三步: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探索解决尝试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那么“自学课本”应是起步后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段。以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这是尝试教学法的一大特点。
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同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将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这一步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书,而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教学过程。
事实上“自学课本”是尝试教学的第一次尝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去解决尝试题,为了掌握好这一步,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由于教材要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自学能力不同,所以自学课本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课文,还要看插图。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做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点拨。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      ”,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回答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也可边看书边做尝试题,也可先做尝试题再看书。先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这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黑板上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学课本中,学生遇到困难可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
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尝试教学法的七步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作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
(1)学生做尝试题正确与否;
(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
(3)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
(4)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尝试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
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巡视等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长时间练习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想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必须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在尝试练习过程中巧妙运用多样化的题型,竞赛游戏化的组织形式吸引着每一位同学。设计必答题、风险题、抢答题、挑战题等。给全班同学按实力分组,以组长的名字命名。尝试练习时以学生板演为主,板演的同学自觉积极走上讲台,下面的组员齐心协力共争满分。这样,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以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对于个别失误的同学,组里的同学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出现了一种人人为集体添光彩的良好风气。
第五步: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这时,要求学生做进一步尝试,尝试讲道貌岸然理,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
“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尝试教学法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讨论从哪里着手?经过反复试验,一般从评议尝试题着手为好。
尝试练习后出现了几种答案,哪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学生有话可讲,讨论从这里着手就可化难为易了。判定了谁对谁错,教师直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
这种作业评议式的讨论也有各种不同层次,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生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同桌两人议论,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全班集体讨论。一般采用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要推选一人当组长,可轮流担任。如果座位按小组围座,讨论起来更方便了。
第六步:教师讲解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
这里的讲解与过去的讲解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难点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如果这里还像过去一样,按部就班,从头讲起,那就失去运用尝试教学法的作用,成了穿新鞋走老路了。
有个别数学教师开始试用时,讲了尝试题仍不放心,又把例题讲一遍,这样新课教学的时间反而比过去还要长,变成变相的满堂灌,是没有必要的。那么究竟该讲尝试题还是例题呢?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应该讲尝试题,不讲例题。我们从尝试教学法的全过程来看,开始用尝试题引路,看课本例题的目的是为了做尝试题。学生做的是尝试题,讨论的也是尝试题,当然对尝试题印象深刻,教师接着讲解尝试题是趁热打铁,顺理成章的。如果教师反过来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就会显得别扭,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例题丢开,可以联系例题来讲尝试题。
教师讲解这一步是尝试教学法七步当中最难掌握的一步,难就难在教师的嘴巴太会讲了,一讲就象决了口的河水收不回来。教师讲解要适度,由于有了学生先练的基础,已经暴露出学生在认识新知所存在的问题,只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困难进行点拨就行了。
练在刀口上,讲在困难处
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再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是依样画葫芦的。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一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有所帮助,也可以说是为学困生专门安排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一条有力措施,能够保证他们尝试成功。
第二次尝试练习题不能同第一次相似,否则就失去第二次尝试的意义。它一般同例题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如出三道题材,其中一道同例题相仿,一道较例题稍有变化,一道是以前的旧知识。
这三题组成一个知识系统,把新旧知识在一起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同样要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尝试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第二次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以上的七步的基本模式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环套一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逐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七步基本教学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步都是可以控制的,互相配合的,反馈信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