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教学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3-18 * 浏览 : 280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徐 丽

有没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

——袁振国

开始读这本书,带有目的性,但是读到后来却是发自内心地想把它读完。其实,里面涉及到的一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比如: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等名词以及杜威、卢梭、夸美纽斯等人的教育观,在读大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并不陌生,但是现在读来和当时的感受却是不同的。当时只是单纯地想了解这些名词,知道什么是人本主义思想,什么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而现在再读这些内容,读到某些段落的时候,就会突然冒出上课时的一些片段,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投石击水,感动、不平、遗憾各种情绪就像涟漪一样蔓延开来。

回顾一年来走过的路,很辛苦,但是至少我还在反思,说明我还在进步。张笋老师跟她的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现在感觉很累,说明你在走上坡路!这句话不仅仅激励了4班的学生,同时也鼓舞了我。下面就将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以及突然想到的几个上课情节和大家一起分享。

情节一:我正在讲着乙酸乙酯的水解,在讲到这个反应可以和酯化反应看成互为可逆反应的时候,有个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酯的水解非要用稀硫酸做催化剂?我让他问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课前已经预设到了,于是我反问了大家:为什么不用酯化反应的浓硫酸呢?并给了大家提示,很快有同学用“自然反抗原理”(因为高一没有学化学平衡,所以只能用这种通俗的讲法告诉大家)给大家讲明白了。但是这个学生依旧不依不挠:老师为什么非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因为这个问题设计到了大学的有机化学,高中不予以解释,所以我就暂且回避了这个问题,没有让他起来说,而是选择继续进行新课。其实有经验的老师完全可以引导他,让他自己查资料,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当时急于上完新课而忽视了他,导致课堂产生了一点小摩擦,这是我一直懊悔的一件事情。

之所以讲这个情节,一方面是反思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想给予这个学生以肯定。就像以色列民族的家长们教育他们的孩子:“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么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正是始于问题。这便是袁振国先生讲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虽然说为了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但是并不是学生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能回答,都需要在课堂上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究,这就是“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的艺术,更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捕鱼。我们甚至可以反问学生更多的问题,学生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的,我们要让他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他们自己得到的答案也许会让我们都为之惊讶!知识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

情节二:在实验室用盛有5 mL饱和Na2CO3 溶液的试管收集1 mL乙酸乙酯后,沿器壁加入0.5 mL紫色石蕊试液(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对可能出现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体分两层,石蕊层仍呈紫色,有机层呈无色。

B.石蕊层为三层,由上而下呈蓝、紫、红色。

C.石蕊层有两层,上层呈紫色,下层呈蓝色。

D.石蕊层为三层,由上而下呈红、紫、蓝色。

这是试卷上的一道题目,学生问我为什么?我想了很久并跟我们组的老师也进行了讨论,我们持有不同的意见,而且谁也不确定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最后没有办法,做实验。我们让实验事实来说话。第二节课上课前我到实验室老师那里专门拿了试剂和仪器提前做了实验并做了初步的问题预设。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但是有些同学显然不满足与这个实验事实,想知道到底为什么,于是我让他们自己讨论实验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这堂课我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时间去探究这个问题,而是让他们下课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得到答案。

后来反思这件事情,我觉有两点我做的有欠缺,我很遗憾。

第一:我是最后才想到了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个事实。我忘记了,化学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科学不是简单地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或者说一门学科能不能形成科学,主要就在于它能不能找到研究自身对象的正确方法。我们每位教师不妨自问:自己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我是不是已经忘记了?

第二:探究性学习大家都提倡,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我们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发生探究性的活动。就比如我所讲的情景二,但是我们或者没有去实践,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才是探究性学习不能搞下去的关键。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科教育,因此课堂中能否实施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落实到学科教育中去。虽然我们的学科教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传授学科知识上,但传授什么知识和怎样传授知识却依然值得反思。在学科教学中,是把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还是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今天一名优秀的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且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

最后以作者的一句话结尾: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