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亲眼看一看就知道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教学论文

信不信,亲眼看一看就知道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1-19 * 浏览 : 223

信不信,亲眼看一看就知道

                             李志军

《人民教育》2011年第1314期合刊《“尝试教学”专辑》中,刊载了我的一篇文章《在尝试中走向成功——16年无家庭作业并达到高质量的奥秘》。此文章一经刊载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不少同仁通过博客、QQ等方式与我交流探讨。探讨的内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我“16年无家庭作业并达到高质量”将信将疑;二是不相信小学生能做数学高考题

                 一、不布置家庭作业能达到高质量吗

为了让老师们切身体会到“16年无家庭作业并达到高质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同时我也一直有一个愿望:我是“尝试教学法”的受益者,怎样带动更多的老师也一块去实施和享受尝试教学法给师生带来的幸福感呢?我突然萌发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面向全国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开展“基于尝试教学的师生减负、快乐高效”随堂跟岗免费研修活动。让大家切身体验到一种真实的教育!旨在通过展示现身说法的真实课堂当我把这个想法汇报给恩师邱学华先生时,他连连称好,立即把“免费跟岗启事”登载到了他创建的“邱学华尝试教学在线”网站

至今,免费跟岗研修活动已开展两年多了,先后接待了来自于江西、河南、天津及四川宜宾、自贡、乐山等地的近300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参与免费跟岗研修活动。我那“土得掉渣”的随堂家常课,真实呈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生成过程;毫无顾忌的“先练后讲,精导巧练”真实课堂,给跟岗老师们留下了不少启发和思考。乐山市徐家扁小学李雪梅校长亲自率领全校所有数学教师参与跟岗活动后,在《寻道》一文中写道20131212日,筹备已久的‘走进眉师附小,走近李志军老师’的研修活动终于成行。我在激动中倾听了李志军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课,之前朦朦胧胧的感觉终于清醒:总有一种方法,能让老师少教,学生多学。眼前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李老师的真实课堂:学生亢奋的学习、老师从容的穿越,师生思维的有力撞击……耳畔是同事们啧啧的称赞:他们的学生习惯真好,他们的学生思维真活跃,他们的学生表达真流畅……”。 

随堂跟岗学习至少是一周时间,所以几乎天天有人跟岗,眼睛盯着,我有没有布置家庭作业?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怎样?学生质量如何?大家看得一清二楚。信不信,亲眼看一看就知道。

当然,这项免费跟岗研修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还得深深感谢《人民教育》杂志社。3年前我的拙文《在尝试中走向成功》被《人民教育》刊发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让全国更多教育人认识了我,也正是《人民教育》刊发的这篇拙文把我推进了央视网华人频道,我作为全国第一个草根教师于201212月应邀做客《华人会客厅》接受了半小时面对面访谈:《18年不留家庭作业,以成绩回应社会质疑》。

    

             二、小学生真的能做数学高考题?

31年的尝试教学实践,我切身体会到:尝试教学法不仅能让教学达到高质量,更能培养学生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

我在《人民教育》发表的文章中还谈到一件事引起大家怀疑:小学生竞能做出半道高考数学题。这个小学生名叫曾钦,2013年暑假上我家看我,他现在已就读清华大学。谈起当年的事学记忆犹新。

2003710日的上午,刚上完五年制小学二年级的曾钦同学到办公室神秘兮兮地悄悄告诉我:“前天的最后那道高考数学题,我把它做出来了!”。我大为疑惑地看着他,不亚于正在听痴人说梦。被他的认真劲征服,我立即请他在我的备课本上把这道题目回忆着写出来。于是,他歪歪斜斜地画出一个“宝塔”,数据却回忆不全了。见他有板有眼的自信样,我刚才的疑惑变成了按捺不住的兴奋,我飞快地跑到学校外面的报亭买来昨天的《华西都市报》,迫不及待地请他边讲道理边解给我看。他边画边讲:“这样斜着看(从顶至左下)是把相邻两个数的差翻倍的加;那样斜着看(从顶至右下)是二倍数,也可以当成把相邻两个数的差翻倍的加;横着看同样是把相邻两个数的差翻倍的加,所以第四行该填17182024,第五行该填3334364048”。果不其然,这个孩子居然把这道14分的高考压轴题填空部分的9个空,全部头头是道的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了,取得了9分!

其实我更关切的,是他怎么敢去解这道高考题?!我问曾钦:“谁叫你去解这道题的?”。我知道,平时他家里就只有他和妈妈。爸爸在中铁二局上班,常年在国外搞建设,一年难得回家一趟,妈妈在家里起到的作用也只能算一个标准的生活保姆而已。他说:“没人叫我解,我乱翻家里茶几上昨天的报纸时,看着这个样子的图有意思,就像教室后面黑板上以前出现过的一道找规律的题目,我就动脑筋想了起来。”哦,他根本没顾题目的叙述,况且他也看不懂这些叙述。我听了他的回答很兴奋!这种敢于尝试的习惯,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哪里来?难道是平时我在实施“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最爱挂在嘴边的三句口头禅:“谁敢先尝试一下”、“我最欣赏那种敢于尝试的人”、“先试试,你能行”不经意间起的作用?

正是源于这种兴奋,我对当年这道全国卷理工类高考数学的压轴题的解答状况特别关注。从当年四川权威部门最后公布的高考数学卷的评析中,得到的结果是:当年四川高考生在这道题目上的平均得分是3.8分,其中有万余名考生得零分,后来从网络上我也知道了这份试卷被认定为是全国数学统一高考卷中难度最大的一份试卷。

曾钦当年读的这个小学班,毕业时班额达93人,是我从一年级起以大循环形式带毕业的五年制班级。经后来追踪调查统计,这93人在延续中考时创下32人上700分(当年我区近万名中考生,上700分的仅156人)的辉煌后,到高考时再创辉煌,有近85%的同学就上了一本线。 

我常常这样反思,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是相对静态的,而孩子是流动的。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我影响了这些孩子们多少智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孩子们跨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进入社会后,还能留着并运用多少小学阶段老师给予他们的学习方法?趁他们同学相聚机会,我和他们聊了起来: 

我问他们:“你们进入初中、高中后,各自进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遇到了不同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好些跟我不一样了,你们是怎么学习的?”

“李老师,你教我们时的那句口头禅‘先试试,你能行’,对我影响特别大。不管作业怎么重,不管老师安不安排自学任务,我都是一定要挤出时间提前自学、尝试着去解题,含糊的地方我会特别注明,老师在讲解是我就有了特别的关注点”,获我市当年文科亚军的李云迪的一席“坦白”,得到了同学们的附和,并说:“我们当时这个小学班的同学,进入初中、高中后基本上都这样坚持做下去了,而来自其他小学班的同学很少有这样去做的”。曾钦说:“李老师,你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我最欣赏那种敢于尝试的人’一直驱动着我进入初中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回顾我践行尝试教学31年来,特别是近来这连续20年不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来毕业的学生的后期成长情况:我地考入清华、北大并不是年年都有的,而我教毕业的每届小学生,最后都有考入清华、北大的;跟踪那些已经进入了社会的昔日小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普遍成长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以至于我每届新接手一个一年级班时,都有近200名学生家长动用一切关系想把孩子送进我所教的班级。从社会的认同和这些学生的成长结果,有力的证明了:其实小孩子天生具有在探索和尝试中学习知识的本能,正如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说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脑中的内存和已获得的学习能力,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获得新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地引导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尝试的兴趣。

正如邱学华说:“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在实施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尝试,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一种自信,更能唤起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这正是当今中国孩子最贫乏却又是最须具备的一种未来成长和竞争能力。教师本着尝试精神,运用好尝试教学方法,并在尝试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探索,既能达到师生共同减负并达到高质量,又能使学生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大胆尝试的精神,从而促发并引导他们开拓思维、敢于创新。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