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PISA测试结果说开去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个人主页

从2015年PISA测试结果说开去

* 来源 : 尝试教学在线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7-01-05 * 浏览 : 100

邱学华

 

      PISA测试是国际经合组织进行的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每三年进行一次,对象是15岁学生(相当于中国初二或初三学生),考查内容为数学、科学、阅读三项。

2009年,中国上海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结果一鸣惊人,数学、科学、阅读三项都是世界第一,引起国际关注。2012年,中国上海第二次参加,结果又是三项第一,并且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这个结果震惊了全世界,值得国人自豪。参加测试全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连续两次名列第一,这不是偶然的碰上运气,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学生的素质高,也反映了中国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比西方教育差,应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可是这样的值得国人自豪,特别是教育界引以为荣的大事,在国内反映平平。不知从哪里吹出一股冷风,“说什么考第一,有什么稀奇,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中国学生就是会考试”,“中国学生擅长死记硬背,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力”……面对这些非议,上海市教育局十分低调,对此事既不宣扬,也不反驳。可是外国人看不过去了,一位英国麦克雷先生在《独立报》撰文指出:“经合组织对15岁学生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都上项评估中得分最高。测试的目的是评估他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所以你不能说这是中国学生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结果。”(《参考消息》201567日) 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派人到上海学习经验,英国表示要引进中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和练习册,乘法口诀,连教师都想引进。

2015年,我国第三次参加PISA测试。这次有7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我国由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省市参加,从145万名学生中随机抽样出1万名学生,通过计算机测试。

大家一直等待着结果。20161210日我在澳门参加数学教育活动,听到了测试结果,大为震惊,数学第六,阅读第27,科学第10,总分第10。同2012年成绩相比大幅倒退,连中国澳门都不如。澳门数学界的朋友,对这个结果也十分意外,他们问我什么原因,我无以回答。

回到大陆,未见媒体报道。只有朋友从微信中发来的资料了解详情。这份以“西雅图.尼雷尔”名义发的资料中,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仅以数学排名来看,依次是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中国。以前,在数学方面,中国是绝对领先,而这次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都跑到前面去了。看了心情特别沉重。我把这些统计数据转发到微信群里,并希望大家分析与反思。可是响应者寥寥,大都抱着无所谓态度,说什么“好一点也好,差一点也罢,任何考试都无法测量出人的全部素质和真正的质量”。甚至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说什么“迷信PISA,其实与我们大搞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我认为对2015PISA测试,中国大陆成绩大倒退,从总分第一倒退到第十,这不是一件小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不负责的表现。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刻反思,总结教训,以利提高。

我试着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关注,发表各自的看法。

一、什么是PISA测试?

这是一项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统筹的国际性测试。名为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项目(简称PISA)。

测试对象主要是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相当于中国的初二、初三学生)。会在每个参与国(或地区)随机抽取4500—10000名学生参加。

测试内容分为三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试题并不限于书本知识,着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试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解决方案,因此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素养。

选择受测学生的办法采用随机取样的办法,例如,2015年测试,从中国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省市的145万名学生中,随机抽样出来自268所学校的1万名学生,在各自学校中通过计算机考试模式完成测试,并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搜集抽样信息。这套测试办法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公正的。

由于命题的时效性、灵活性和应用性,测试办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项PISA的测试越来越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重视,已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有以欧美为主的34个成员国,但一些非成员国(或地区)也纷纷参加测试。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是非成员国,2009年也开始参加了。2015年参加测试的国家和地区已有72个。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国际教育界并没有话语权,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教育并不了解,再加上中国媒体自己的负面宣传,他们总以为中国教育很落后,教学方法很陈旧。所以,中国以上海为代表在2009年、2012年两次参加PISA测试,两次夺冠,震动了世界,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反思本国教育的问题。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尔尼.邓肯表示,这是一个“警醒”。欧美一些国家纷纷派人到上海探求奥秘。

中国在PISA测试中连续夺冠,改变了国际教育界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树立了中国新形象,提升了中国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表现,值得国人自豪。所以对PISA测试抱着无所谓态度是没有远见的,特别是有些先生连PISA测试还不甚了解就胡乱开炮,更不是科学的态度。

 

二、2015年测试,中国成绩为什么会大倒退?

2015年测试结果,中国从前两次连续第一,倒退到第十,国内外都感到“意外”,纷纷议论。

我认为这次大倒退恰恰暴露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大问题,教育不均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前两次都由上海参加,上海原有的教育基础好,它的远郊原来都是江苏省的发达地区,如嘉定、松江、青浦、奉贤等,再加上多少年来上海市政府一向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集团化,总体来说教育是比较均衡的。这次除上海外,还有北京、江苏、广东参加。虽说这三个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内部在经济和教育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北京,市区几个区与远郊的怀柔、平谷、密云、延庆有很大差距,这几个郊区原来是河北省的山区农村;广东沿海的深圳、珠海、广州与粤北山区是无法相比;就是江苏,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同苏北宿迁、盐城、连云港相差甚远。PISA测试,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从145万符合条件的学生中抽出1万人参加测试,很有可能抽到这四省市中落后地区的学生,所以这次成绩大倒退是合乎情理的事。

再假设一下,受测的地区不是北上广苏,而是云贵川黔,情况又会怎样呢,中国的成绩可能就是倒数最后几名了。有些山区农村学生连计算机都没有碰过,怎能用计算机去应考呢!

中国教育成绩很大,但问题也不少。其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育不均衡,两极分化太严重,好的可能是世界第一,差的可能是倒数第一。建国已经60多年了,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三、下一次PISA测试,中国成绩将会怎样?

下一次PISA测评,将在2018年举行,如果中国继续参加,成绩将会这样?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抱乐观态度。

除了上述教育两极分化的问题外,中国还有两个尖锐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教师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教育理论界的思想混乱,使人不敢抓教育质量的提高。

建国以后,我们逐步构建成完整的有效的师范教育体制,从师范大学(学院)、师范专科学校直到中等师范学校,全部实施免费教育,普遍享受人民助学金,全部按照国家计划包分配工作。由于政策优惠,能够招收到大批的优秀学生。各级师范院校有专设的培养教师的课程,并有见习、实习的教师专业训练。可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靠拢,有的干脆改名。中等师范学校更糟,为了升格成大专,上级部门也不管,只能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如有百年历史的常州师范学校拼入了常州工学院,岂非咄咄怪事!再加上取消师范的免费制和包分配制,致使读师范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当下,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低水平的态势。比如,数学教师中本科生、研究生比比皆是,可是连最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有搞清楚,新课改以后,教师培训重点放在转变教育理念上,大都是专家讲座加名师上课一套模式,忽视了教师专业课程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六十年代行之有效的“教材过关”培训方式,现在见不到了,致使很多年青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随着老师范生逐步退休,新教师又没有跟上,我们要在PISA测试中继续夺冠,确实是困难重重。

再谈制约中国教育质量提高的第二个问题,当下大多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不敢抓提高教育质量,源于教育理论界的思想混乱。原来没有“应试教育”的提法,仅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提法,为了树立一个“素质教育”对立面作为批判对象,因而提出“应试教育”这个概念。“应试教育”这个概念没有给予清晰的界定。造成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把“应试”与“应试教育”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应试是应对考试的策略,因此有“考试”必然有“应试”,一百年以后也是如此。有些人把必要的考试、研究考试的策略、统计考试的分数,都当成“应试教育”来批判,形成一股“逢考必反”的氛围,挥舞着“应试教育”的大棒到处乱打。升学率高的,扣上“高考工厂,应试教育的机器”,教育质量高的套上“走应试教育老路”,谁敢公开提出要抓教育质量,谁就戴上“应试教育吹鼓手”的帽子。教育质量低下没有人问责,而加强管理,提高了教育质量反而会被套上搞“应试教育”的帽子。只能说“探究创新”,不敢提“勤学苦练”。在“应试教育”大棒满天飞的氛围下,谁还敢抓提高教育质量。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要在PISA测试中继续夺冠,更是困难重重。

在巴西举行的奥运会,我国的成绩下降了,这同有些同志对奖牌表示无所谓的态度有关,体育总局领导同志说“我们不能唯金牌论,但是不能不要金牌”,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唯升学率论,但是我们不能不要升学率”“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但是我们不能不要分数”。看待事物不能绝对化,绝对化了必定走向反面。

本文涉及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展开说,但基本上能够表达我的观点,我的担忧,我的希望。文章就此打住,仅供大家参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