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学时代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之路

第四章 大学时代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10-04 * 浏览 : 201

第四章  大学时代

 

一、走进大学殿堂

走进大上海。

第二次走进大上海。

想到逃难时曾经在这里“流浪”过八年,邱学华苦笑了。

人生充满了很多戏剧性的地方。就像他自己,当时逃难到上海,是个小难民。现在,再到上海时,他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

邱学华考取了大学,但连箱子也买不起,只能把衣服、日用品放在一个旧纸箱里。他拎着旧纸箱和铺盖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时,立即被眼前景色惊呆了:雄伟的教学楼群,美丽的草坪、高大的树木,环绕着校园静静流淌的丽娃河……

丽娃河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河。

有人说:丽娃河不仅仅是一条江南的小河,丽娃河还是华东师大的文脉所在。

美丽的丽娃河,微风掠过水面,河畔的柳枝一直拂到水面,矮个子的棕榈树向人们微倾着半个身子,似在迎接新学子的到来。茅盾的《子夜》中,多处提到了丽娃丽妲,多少正值青春妙龄的姑娘,享受着五四以后新得到的自由,跳着独步舞、探戈舞,唱着丽娃丽妲歌。这条河,流淌着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来自费尔南德斯名叫何塞马利奥的西班牙侨民,在这里建起了的第一座郊野度假村,后来,十月革命后流亡上海的一个白俄贵族彼得罗维奇,购下了这座度假村作为私人花园。这位贵族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名叫丽娃。丽娃爱上了一位中国小伙子,一位穷书生,遭到了父亲彼得罗维奇的极力阻挠。最后,在一个下雨的春夜,丽娃跳进了这条河。这条河因此而得名。丽娃河也因此成为华东师大的爱情河。

丽娃河在园子的中部分成了两条支流,两条支流环抱着一个夏雨岛。这座小岛重重花柳、长年翠竹覆盖,虽然面积不大,布局却极其繁复、美丽。每当江南的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雾气氤氲的丽娃河,岸边的垂柳,夏雨岛,一座座小石桥,以及远远的笛子声,就像梦境一样。

大夏文化的底蕴、丽娃河的美丽传说、夏雨岛梦幻般的诗情画意,就这样,邱学华走进了他的大学时代。

考取华东师大教育系了,人已经坐在大学的教室里学习了,可是,一切还仍然如梦似幻。邱学华自己也不敢相信,他这个连高一都没读完的农村小学教师,居然能走进大学殿堂。在大学里,他不但不要交一分钱学费,而且每月还有工资津贴。因为他是从小学校长岗位上考进大学的,大学便以每月带薪的方式为他提供了一切便利。这让他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他就向党支部递交了平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考进华东师大教育系深造是邱学华一生最重大的转折点,从此,他走上了教育理论研究之路。而这样的路,对邱学华而言,是多么宝贵;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份经验又是多么难得——只有邱学华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他现在完全可以将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用现在所面对的教育理论来检验、来验证了。

正因为如此,邱学华比起他的同学们来,便有了双倍的动力。一个只有六年半中小学学习经历的年轻人,能够考进大学已属不易,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能够进大学读书学习,尤为难能。特别是邱学华考大学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解决他在当小学教师时遇到疑惑不解的实际问题。他要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法。所以,邱学华进了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好像一头饿牛闯进了牧场”,每天,便早早起来晨读,中午从不午睡,一吃完午饭就到教室去啃书,晚上则泡在图书馆里;星期天常常从早到晚躲进图书馆一个人静悄悄看书,中午有时就啃个馒头充饥。图书馆管理员被邱学华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从此允许他享受教师那样的优惠,每次可借十本书带回宿舍去。

就这样,邱学华将图书馆里所有小学教育方面的藏书都读了个遍。此外,他又读了许多世界教育名著,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此外,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教育史,并将《论语》、《孟子》、《学记》、《九章算术》等名著进行了通读与研究。

邱学华特别喜欢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这两本书奠定了邱学华的哲学基础,使他获益良多,并给了他终生的影响。特别是《实践论》,每次捧读,他都能涌动起关于尝试教学的理论联想与遐思。这样的著作,对邱学华的指导价值,实在是无与伦比的。

更让邱学华如沐春风的是,在华东师大教育系有许多知名教授,如刘佛年、张耀翔、沈百英、邵瑞珍、赵祥麟、胡寄南等,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学术高度都让邱学华如痴如醉。为此,他时时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人生际遇。

其实,华东师范大学的建校历史并不长。但是,华东师大以私立大夏大学(1924 年成立)、私立光华大学(1925年成立)为基础,调进同济大学、复 旦 大 学、私立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创办的,同时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因而,一时之间,名流云集,蔚为大观。

邱学华所就读的教育系,在系成立之初,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史三个教研组。1951年至1952年期间,来自原复旦、大夏、震旦、沪江各大学的名师们,组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教师队伍。其中,张耀翔、谢循初、萧孝嵘、左任侠、胡寄南五位先生均有欧美留学背景,在中国心理学界被誉为华东师范大学五虎将

“五虎将”中,张耀翔先生尤令人称羡。他与我国著名诗经研究专家程俊英先生伉俪情深,为学界中人倾慕不已。程俊英教授,便是著名女作家庐隐的小说名篇《海滨故人》中的原型之一(小说中露莎、云青、玲玉、宗莹分别指庐隐自己、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这些名家的到来,让华东师大在成立之初便有了广泛的影响力。而在教育系,这些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先生们,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9月,也就是邱学华考取华东师大教育系的这一年,教育系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班。谢循初教授担任班主任,谢循初、左任侠、萧孝嵘、胡寄南、张耀翔等教授等担任导师。而这其中,张耀翔、胡寄南和萧孝嵘三位名家都亲自教过邱学华。有这样的学术背景,也就难怪邱学华在日后能够走上一条成名成家之路了。

 

二、张耀翔的得意门生

邱学华非常幸运,大学一年级时,他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就是由教育系主任张耀翔教授任教。

这位与毛泽东同龄的著名心理学家,是最早将西方心理学介绍到我国的学者之一,也是我国心理学会的奠基者,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他便被推举为首任会长。1922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并亲自担纲主编。自1920年留美归国,历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在心理学科普工作上,堪称楷模。张耀翔重视科学实验,在北京高师建立了实验室。他在1940年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关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其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张耀翔教授平易近人,对学生没有一点架子,对讲课一丝不苟,上完课总亲自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才离开教室。每当看到教授默默地将黑板擦干净,邱学华心里都非常感动。张耀翔教授可是普通心理学领域的著名人物,又是教育系主任。可是,却把这样的小事做得如此认真。

张耀翔教授的讲课既严谨认真又幽默风趣,他善于把人们认为神秘莫测的心理学讲得通俗易懂,兴趣盎然,是他使邱学华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为后来搞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进校后不久,邱学华就在学校的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我的老师张耀翔》,记述他那种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与师长风度。

张耀翔毕生致力于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心理科学的建立、发展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心理学实验室,促进了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育系主任时期,张耀翔一如既往地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教学。每次进行心理学授课时,张耀翔教授都是在实验室里上课。每一次,邱学华都认真地听课,认真地完成张耀翔教授的作业。由于在小学教师岗位上执教过美术课,邱学华的每次作业,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有一次,作业是写一篇心理实验报告,邱学华别出心裁,将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及如何连接都认真地描摹了下来,这样,一篇实验报告,不仅图文并茂,而且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张耀翔教授大为兴奋。他特地将邱学华的实验报告印发给同学们,让大家今后向邱学华学习。

心理学课程考试时,张耀翔教授采取的是答辩法,每一个学生抽签拿题目。每一个同学都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接着鱼贯进入教授的实验室依次作答。

当轮到邱学华答辩时,邱学华成竹在胸,出色地回答了教授那些带有挑剔与刁难的提问。教授非常高兴,他发现,自己教学大半生,在华东师大终于发现了邱学华这样的堪作自己传人的学生。在邱学华答辩结束后,他特意把邱学华留下来,又谈了很久,他说:“邱学华啊,你学习非常认真,而且有小学教师与小学校长的教育经历,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你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我真心希望你大学毕业后留校,争取担任我的助教。”

而这时,邱学华只不过是一个刚刚进大学读完一个学期的大一学生。邱学华内心感动不已,也感奋不已。他知道,教授喜爱他到这种程度,是多么地不容易啊!能得到张耀翔这样的大师的关注,邱学华实在是太兴奋了。他当即向张耀翔教授表态,自己一定更加努力学习,钻研学问,努力不负老师的厚望。

张耀翔教授不幸于1964年因患脑溢血逝世。在生病期间,邱学华特地去看望了教授。教授紧紧握着邱学华的手,叮嘱他一定要为建设中国教育科学而尽力。邱学华含着眼泪,点头答应。是时,邱学华已经留校任教。只不过,他没有去做心理学助教,而是担任小学算术教学法沈百英老师的助教。

 

三、初露锋芒

反右斗争很快就来了。

反右派斗争是从195768日起发动的一场全国范围的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进攻的政治斗争。

稍具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华东师范大学因为聚集了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与教授,因而,在反右运动中,华东师大成为这场政治风暴的重灾区。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反对前苏联季莫菲耶夫理论的文章《文学即人学》甫一发表,就被当作系统宣传修正主义的文章遭到了猛烈批评。

当然,在华东师大,也确有部分知识分子对党的政策不太理解,对新中国在教育与文化上的发展,也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新中国的教育搞糟了,共产党没有为教育办实事,教师的工资与待遇也不如从前。

很多人贴出了大字报,也确实有些人钻了这个空子,对新中国的很多政策与做法进行攻击。

当时,在华东师大校内,有一批人别有用心地提出了“救救中国教育”。

很多人就此展开了辩论,但是,“救救中国教育”的论调,仍然很有市场。

邱学华也被卷入了这场大讨论当中。

然而,在邱学华看来,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说得有点过了。至于说中国教育一塌糊涂,就肯定是不符合事实了。

于是,邱学华从自己的成长出发,现身说法,谈了他对新中国教育的理解。他认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成绩还是可观的。以我曾经工作过的常州市武进县塾村中心小学为例,1951年,当时的小学校只能借一个破旧的祠堂,全校只有3个班,后来发展为7个班,有了自己的校舍。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原来,教师的工资是没有的,只能领到一些津贴,但后来,老师们不但都拿到了工资,而且,像我这样的老师,已经考到大学了,还将工资补发给了我。这样的情形下,我怎么能认为新中国的教育没有发展呢?我又如何接受所谓‘救救中国教育’的观点呢?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从我的成长角度看,我是一个高一还没有读完的农村小学教师,但也能成长为大学生,而且,非但不交一分钱学费,还能每月领上工资。这都是铁的事实。怎么能说中国教育办得一塌糊涂呢?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邱学华的现身说法,引起了华东师大党委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决定让邱学华同学在全校反右大会上发言,来谈谈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谈谈一个大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以此回击“救救中国教育”这样的论调。

当时,常溪萍同志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他对邱学华的发言非常欣赏,他认为,邱学华同学的说法,有事实根据,有辩证眼光。所以,谈新中国教育的发展,邱学华同志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常溪萍同志[1]是老革命、老党员、八路军老战士。建国后,常溪萍同志,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546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正是这样的杰出的党的高校领导干部,敏锐地发现了邱学华发言中的闪光点,发现了邱学华所讲述的事实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常溪萍同志还亲自接见了邱学华同学,鼓励邱学华同学在学校大会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现身说法,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作一正面陈述。

很多年后,邱学华对常溪萍书记仍然追怀不已。常溪萍书记在邱学华的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邱学华一直认为,虽然常溪萍书记并没有直接成为他的老师,但是,常溪萍对他的引导却是终生的。每当想到常溪萍对他的看重,想到常溪萍在文革中被逼惨死,邱学华都非常伤心。

可以想象,文革开始时,一方要“打倒常溪萍”,但心存正义的人们则要“保护常溪萍”。这两股力量,成了华东师大文革中的焦点。邱学华从内心认同并爱戴常溪萍同志,当然成了“保皇派”而受到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围攻。

刚刚跨进大学,原本是想安安心心地把小学算术教学法好好提升上去的,然而,政治风波却不期然地充满了每一个人的人生。

的确,反右,才只是第一场政治风波与运动。

更为复杂与激烈的政治风波还在等着这个刚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甚至,差一点儿改写了他的人生。

如果他没有遇上像张耀翔教授、常溪萍书记这样的引路人,如果缺少他们的帮助,邱学华的学术之路,就更加艰难与坎坷了。

前方,还有什么在等着这个年轻人呢?

 

四、导师沈百英的言传身教

作为大学生的邱学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清晨早早起床,到运动场上跑步。一开始是一两千米,后来能跑一万米。每天围绕着运动场跑25圈,以此锻炼自己的意志。

在系里,邱学华还是系里的篮球队主力队员。

体育上的锻炼与爱好,某种意义上说,将他的意志力锻炼得非常顽强。

在大学里,邱学华的主攻方向是小学算术教学。他选择了自己一直钟爱的小学算术教学法。在农村小学五年的教师生涯,使邱学华确定了一生的事业追求,因此进大学后不久就确立了主攻的专业方向:小学算术教学法。师大图书馆有关算术教学方面的藏书他都读遍了。此外,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整理口算表,研究设计算术教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是沈百英教授。

沈百英可谓是一个教育奇人。学界对沈百英的评价是:沈百英教授是一生与字打交道的大学教授

沈百英教授生于1897年,卒于1992年。又名沈菊泉,笔名石英、白丁等。江苏吴县甪直人,与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同乡。两人也很早就相识了。沈百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学教育家、儿童教育家,又以教材编写著名。

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沈百英教授早年受教育的背景却有着令人羡慕的地方,因为,他是俞子夷先生的学生。

就在大学一年级,邱学华参加了教育系所成立的教育科研小组。这个小组,一般都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才能资格参加。但是邱学华努力说服了教育科研小组的组长,也终于参与了进来,并和师兄、学姐们一起,认真做起了教育科研工作。

可以这样说,邱学华的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成就,可以上溯至俞子夷先生这里。如果将俞子夷当作中国近现代小学数学方面的第一人的话,由他而下,历沈百英而至邱学华。三代名家,将小学数学教育一步步推向了新的高度。

沈百英教学上有不少革新举措,例如课堂以学科分配,上课时间以学科性质不同而不同。低年级采用设计教学法,中年级用中心联络法,高年级用道尔顿制。沈百英上课很风趣,往往吸引很多人站在教室门口听课。

1951年,沈百英先生兼任华东师大《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6年,沈百英离开商务印书馆,专任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教学法研究室主任。

沈百英热爱教育,热爱儿童,直至逝世当天下午,还在构思儿歌写作。

沈百英来华东师大任教也属机缘巧合。在他担任尚公小学校长期间,大夏大学教育系的同学曾前去参观,参观结束后,对沈百英的治学与治教,都十分钦佩,欧元怀校长得知之后,不拘先生的学历,邀请他来大夏为教育系学生讲授《小学教材教法》。先生上课总是以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大家要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然后以生动而具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在教学中怎样循循善诱使儿童饶有兴味地学习各种知识。此后,先生又在光华、沪江等大学任教,成为上海的名牌教授。1951年后,他继续在华东师大任教,直到他90高龄退休。

沈百英教授的情况,在大学里是很少见的,这让邱学华感到特别钦佩。沈百英教授对邱学华也非常关心。因为曾经做过小学教师,邱学华自然就成为沈教授这门学科的科代表,因而他对邱学华也特别关心。毕业后,邱学华又当了教授的助教。

可以说,沈百英是对邱学华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直到现在,邱学华的讲课风格仍然有着乃师之风。

五、大学生编大学教材

1958年全国开始“大跃进”,同时一场教育大革命也在全国范围兴起。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精神的鼓舞下,邱学华向教育系领导提出一个大胆请求:教育系一直还没有“小学算术教学法”课的教材,能否让学生自己编写一本《小学算术教学法讲义》。教育系领导在慎重地研究之后,接受了邱学华的建议,并挑选出十多位同学成立了编写组。现在全国知名的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就曾是编写组的骨干。系里都知道邱学华有算术教学法的专长,又是发起人,就推举他当组长。同学们大都没有当过小学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许多任务就这样义不容辞地落在邱学华的肩上。

但幸好,沈百英教授非常支持邱学华,鼓励他好好地编出这本书来。邱学华也得以经常出入于沈百英教授的家里,向沈百英老师求教编写中遇上的问题。

沈百英教授指导下,邱学华很快拟定编写提纲,分配编写任务,为大家搜集参考资料,到小学调查研究;邱学华包揽了其中许多章节的编写工作,各人写出初稿后,最后由邱学华对全书进行统稿。就这样,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一本30多万字的《小学算术教学法讲义》就排版付印了。

    这本大学用书,因为脱胎于“大跃进”这样的时代,因而,不免显得粗糙。但它内容丰富,同时也切合教学实际,特别是摆脱了苏联小学算术教学法的体系,探索出了切合中国学校实际的教学法体系,因而这本书受到学校和社会上的高度重视,上海许多教研部门和小学都纷纷到华东师大索要这本书,一时成为“抢手货”,邱学华也因此成为了新闻人物。而大学生编出了大学教材,在当时的高教界,也算一种新鲜事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邱学华只不过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居然能编出大学用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一行动受到了学校党委书记常溪萍和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张波的关注。两个党的干部对邱学华的这种大胆而又专业的行动,深表赞许。

这是邱学华第一次尝试编写教材并且取得成功,这对邱学华后来不断著书立说起到了类似兴奋剂的作用。从此邱学华也更坚信一点:只要大胆尝试,一定能够成功。

时任教务长的刘佛年教授闻知此事后,大力赞扬教育系这一新鲜事儿,并且对邱学华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赞扬这种极富创造性的教育行为。从那时候起,刘佛年教授便开始关注邱学华的成长。

    随着大跃进的深入,同学们不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了,纷纷走出校门,有的到工厂劳动,有的去农村办学,有的搞社会调查。华东师大党委决定挑选一部分教育系师生到附小进行教学改革。因为邱学华当过小学校长,又擅长算术教学法,因而被挑选上了。邱学华所在的教改小组到附小同教师们一起上课,按照“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施教学改革。教改小组充分发挥邱学华在小组里的作用,要求邱学华带领全体算术教师进行算术教学改革。一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自编教材使之更好地同政治思想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练习为主,做到精讲多练,并且大胆尝试,先让学生练习,教师再讲解。

这实际上正是尝试教学的萌芽。华东师大附小的算术教学改革经验受到重视,为此推派了算术教师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实验性学校,一贯以华东师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刘佛年题写的求实、求精、求活、求新八字校训治校。随后不久,华东师大接受了编写中小学数学革新教材的任务。这样,学校便把邱学华调去编写小学数学革新教材。

这是邱学华第一次参加小学算术教材编写工作。编写过程中,邱学华学到许多东西,这为他以后进行小学数学教材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非常幸运的是,在参加小学算术教材编写工作期间,邱学华认识了上海名师顾汝佐[2]老师。当时,顾汝佐是代表上海市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参加编写数学革新教材的。

两人非常投机,谈得非常多。所谈当然都是小学算术教学。

很多年后,顾汝佐先生担任了上海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成为著名的特级教师,成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这位比邱学华正好大12岁的前辈,一直关注着邱学华,帮助着邱学华,引导着邱学华。而当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获得成功后,顾汝佐先生则给予大力赞扬并不断介绍。

顾汝佐先生与邱学华老师五十年来一直相处甚笃。1980年代,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曾遭遇一些部门与一些所谓权威人物的抵制时,是他站出来公开发表文章,理直气壮地支持邱学华。经过文革过来的人,经过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老前辈,自然对一些极左的东西深恶痛绝,因而,面对有人提醒他“你要保持晚节”时,他立即回应道:邱学华又不是反革命,有不同观点可以争鸣,不要做小动作。

也因此,当邱学华的一本重要著作《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于2006年出版时,顾老不顾已是84岁高龄,欣然命笔,为邱学华的著和写了序言,以这种方式给出了一个数学前辈的鼓励与支持,对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顾老在文章中写道:

邱学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他深入农村、城市的小学数学第一线,跟教师、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教学,做各种实验。他见微知著,发现一点苗头就能看到发展趋向和实质性问题,从跟踪试验,到设计研究,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理论。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史上自己的十分难得的精神财富。

……

92岁高龄的顾汝佐先生,有一次谈到邱学华当时和他在一起编辑教材的事,仍然非常兴奋,说,邱学华啊,这个人,实在是有劲头,有想法。虽然,那时候编的教材现在是完全不能用了,但人嘛,需要一个过程。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邱学华是慢慢成长起来的,这个人,每天都在进步……

本来,1956年入学的邱学华,要在1960年才能大学毕业。但是,教育大革命到来,还未能等到大学毕业,邱学华创从大学校门走了出来,走向了实际的教学岗位。

现在看来,邱学华觉得,那时候,也许,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风暴,让人们再无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但是,在这当中,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必须同劳动生产相结合,这样的做法中,还是包含了很多真正的教育真理,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非常有帮助,邱学华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人只要把握好自己,他的成长与发展,也完全是能达成的。



[1]常溪萍同志在高等学府工作的日子里,深知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是党管理好学校的关键。他经常对领导干部说:我们党要办好学校,一定要依靠知识分子,依靠专家、爱护专家,支持专家的工作。他自己身体力行,经常登门拜访,找专家学者促膝谈心,听取工作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常溪萍同志几乎把全部心血和精力贡献给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广大师生员工赞扬他是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光辉楷模。1965年,中共上海市委把他誉为焦裕禄式的领导干部

[2] 顾汝佐,1923年出生,江苏阜宁人,上海市特级教师,曾选为全国小学数学研究常务理事,被国家教育部聘为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教材审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