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堂纪实与评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堂纪实与评析
执 教:邱学华 整 理:舒孝翠
【简 介】 2014年4月23日,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实验学校承办“北师大教育家书院第二届讲会营、第十四届甬城•汇智课堂”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第一天开幕式后,邱学华老师、林良富老师、郑水忠老师三代人同堂上课论课。将近八十高龄的邱学华老师精神抖擞,根据教学进度随堂展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邱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今天学习什么?你已经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三个大问题贯通整课,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尝试、学会了合作、更学会了质疑。这堂课由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舒孝翠老师整理与评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通过自学课本、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尝试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提问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学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首先在自己脑子里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天学什么?
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赶快打开课本看,哪一页?是第几单元?是什么内容?
生:104页,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有好几节,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一节。大家读一下。
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那么前面学过什么?
生:通分。
师:第四单元学什么?看目录。
生: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都学过了。你们上一堂课学什么?
生:通分。
师:诶?约分通分。你们说为什么这样排啊?
生:因为分数的加减法有可能分母不同,学了约分和通分就可以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进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师:就是前面我们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分和约分,就是为后面这个单元做准备的,是不是啊?
师:你看看,学得多好!给他们组加20分!他知道编书的人怎么编,先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然后学分数的加减法,那么你们说后面应该学分数的——
生:乘除法。
师:这个内容我们到六年级才学习。
[评析] 上课伊始,邱老师就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今天学什么?邱老师让学生通过看书去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邱老师还通过 “前面学过什么?”、“为什么这样排啊?”、“后面应该学分数的什么内容?”几个问题让学生初步领会编书人的意图,初步感受数学学科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之间是有前后联系的。感受学习不能仅仅关注当下这一节课,而要站在整体的框架来看。
二、尝试自学练习:你们已经学会了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你们已经学会了什么?邱老师可以教给你们,但是你们可以通过书,看看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谁来说说你已经学会了什么?
生: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就是加或者减分子。
师:只要分子相加或者减就行了,分母不变。你看他已经学会了。但邱老师还不大放心,这个学会啊,要做过题目才能学会。我来考考你们到底学会了没有。数学题都是从实践当中来的(邱老师通过给各组学生分配劳动任务来编题目:全班一共有8个小组,第1组做扫地工作,第2、3、4组擦窗户)参加清洁工作的人数一共是几分之几呢?)
生:八分之四。
师:好,看看书,看看是怎么列式?怎么计算?看书上的例题1。看完以后,先做在自己草稿本上,然后每组组长派一个代表写在白板上。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格式来写。(学生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巡视,各组代表纷纷上台板演)
师:同学们非常好,写得非常整齐!你们看看各组对不对啊?
生:第六组的1/8加上3/8应该写成八分之一加三。
师:一加三没写。那你们讨论讨论,这一步错了没有?为什么?
生:错了。因为他漏了一步。
师:结果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是的,没错!这个步骤可以写出来,也可以不写出来,结果都是对的。
师(指着学生板书):这组1/8+3/8=1/2,你们说有没有错?
生:错了……没错。(生意见不同)
生1:他没有写约分的过程。所以错了。
生2:因为1/8+3/8=4/8,而4/8=1/2,所以没错。
师:是没错!我告诉大家,刚才那个过程,从数学上来讲,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如果你思维很快,一下子就能找出答案,直接写出来完全正确。
[评析] 自学环节邱老师抛出第二个核心问题:你们已经学会了什么?邱老师不是马上教学生学习新知,而是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先自学书本上的例题,再尝试练习,最后各组展示交流。当学生对过程能不能简化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邱老师也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争先恐后地去辨析、去讨论、去感悟。最后邱老师才告诉大家中间的过程可以简略。
三、尝试质疑讨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师:前两个问题我们都清楚了,学会了。第三个问题,够厉害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同学,就是积极思考,牛气冲天的同学。
生1:同分母分数相加,如果结果是假分数,要不要化成带分数?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题目中没有提要求,你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对的。
生2:为什么在做同分母加减法的时候,分母不用相加减,分子相加减?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这个问题要给你加80分!为什么同分母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加更高分!
生1:当两个分数相加的时候,分母是物体分的份数,分母相加的话,分的份数就不同了,所以当两个分数相加的时候,分子相加,分母不用相加。
生2:分母就是将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而分子是取的份数。如果分母相加,就说明物体分的份数要增多了。
师:分的份数不要去加减。就是说分子代表几份,要把几份加减。道理说得很好,加100分!谁还可以说得更清楚些。
生3:分母是指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而分子是指从中取了几份,所以分母不变。
师:补充得很好!再加100分。还有谁来补充?
生:……
师:现在邱老师举一个例子给你们看。用货币来说,我有5元,还有3元,一共几元?(板书:5元+3元=)
生:8元。
师:这个元要不要加?
生:不用。
师:只要加3加5,对不对?这个“元”是什么?
生:单位。
师:分数有没有单位?
生:有。
师:3/8的单位是多少?
生:1/8。
师:1/8是它的单位。那么5/6的分数单位是几啊?
生:1/6。
师:3/8用分数单位来说,是1/8,它有几个1/8?这个5/6呢?
生:3个1/8。5个1/6。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题目,1/8里有1个1/8,3/8里有几个1/8,一共是几个1/8啊?
生:3个。4个。
师:所以这个8要不要加啊?
生:不用。
师:它是单位,我们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就行了,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我们要弄清楚,将来学分数的乘除法都要用到这个概念。在数学上,整数、小数、分数都有单位。
[评析]邱老师说:“教学真正的讲解,真正的指导就是从问题环节开始的。”在教学中,邱老师通过激励性评价语及抢答竞争机制,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虽然计算方法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道理还是有些难度的。当学生急得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时,邱老师适时点拨,通过“3元加5元”这一知识的迁移,深入浅出地引出分数单位,从而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这样的学习,让学生记得牢,感悟也特别深刻。
四、再次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通过自学书上的例题,自己尝试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且通过探讨明白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的道理。我们再来尝试练习一下,邱老师要看看大家是否真正会做了。请大家做书上105页第二题中的6道题目,做完了站起来。(大部分学生很快站起来了)。
全班校对题目
师:看来这些题对同学们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我们能不能做快一点,一下子就把得数说出来。(邱老师用小卡片依次出示10道题)
①1/8+3/8= ②1/5+3/5= ③2/7+5/7= ④2/5+4/5= ⑤1/6+5/6=
⑥5/6+5/6= ⑦5/6+1/6= ⑧1-1/5= ⑨2/7-5/7= ⑩5/8-1/8=
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相批改,改好交给组长检查。
师:全对的组站起来,哇!都对了。你们觉得这些题目中哪一道题目最难?
生:2/7+5/7
师:(出示卡片2/7+5/7)谁来解释一下这道题为什么是1呢?
生:因为2/7+5/7是7/7,7/7就等于1。
师:还有一道题也比较难。(出示1-1/5)
生:4/5。
师:怎么思考的?
生:1等于5/5。5/5-1/5就是4/5。
师:百分之百的正确,真够厉害的!每组都加100分!
[评析]尝试练习环节很朴实、很扎实!先做书上的习题,再看卡片直接答题。尤其是卡片,看起来老掉牙了,土得掉渣了,但这是老一代教师所创造的一种非常好的练习形式,既简单又有效! 10道题目一下子就做完了,一下子就校对好了。
五、当堂检测过关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打开课本,进行当堂检测,我要检测一下你们到底学得怎么样?(布置课本106、108题目,给予分值,总分100分)开始!
师:全部做完的就站起来。站起来的同学给你们一个任务,要去检查每个同学做的怎么样。
师:(做完的学生越来越多)做完的也可以互相校对。有做错的要马上订正好。(学生积极校对)
师:小组长要检查一遍,保证本组每个人都做对了,才能一起坐下来。
(小组长积极行动。各小组都坐下来,全班都做对了。)
每个小组都加100分。
[评析] 当堂检测是邱学华老师尝试教学的重要理念、重要环节。邱老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用最后8分钟时间当堂检测,当堂校对,当堂订正,一共做了23道题目。同学们在检测中互相检查、互相批改、互相评价、自己订正,充分感受着高效练习、尝试学习的快乐!
六、课堂总结(略)
[总评]三个问题聊出一节课,简约又大气!邱老师课后说:“课要上得朴实一点,要上得踏实一点,要上得学生喜欢一点,教的痕迹不要太深。从课上看三个问题条理应该是很清楚的。其实,我们一个人的人生也是三句话嘛: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的确,邱老师的课从三个问题着眼,大道至简。实际上,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早就已经在邱老师心里了!整节课,学生都是自己在主动的学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自己学,不懂的核心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最后邱老师才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审时度势地“导”在关键处,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难释疑,让学习经历了一次愉悦的、难忘的学习。我觉得那是源于邱老师对教材、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把握,更是源于邱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郭华教授在课后主持三代人论课环节说:“……邱老师确实是让人敬佩啊!邱老师上课是随心所欲了,但又是循着规律去的。”是啊,邱老师的课更多的是人书俱老,随心所欲而不逾规。那是邱老师对教学规律的自由运用,可谓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