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代课教师 初上讲台
3.代课教师 初上讲台
这所学校是武进县胡庄乡塾村中心小学,离常州城区不到30公里,现在坐汽车不到一小时就到了。那时没有公路,只能坐人力拉牵的木船,早晨上船,傍晚才到郑陆桥镇,再步行近一小时才终于到塾村中心小学。
放下行李,我立即跟着张老师走进办公室见许汉璋校长。许校长听说我只有16岁,而且一脸的稚气,并不满意,表示先代课试试看,以后再说。安排教五年级算术,还有体育、图画等。
当天晚上,在昏暗煤油灯下,开始平生第一次备课。一想到明天要走上讲台,内心兴奋不已;可是看到眼前的备课笔记本,无从下手,心事重重。睡到床上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一个急办法,小孩子喜欢听故事,先从讲故事开始。
当我走进教室,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只见齐刷刷站起来几十个同我个头差不多高的学生,心里吓了一大跳。他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有的学生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开始骚动起来。当时,我并不慌张,我在初中当过班干部的经历帮了大忙,我镇定地先介绍自己,然后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作为见面礼,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学生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不时传出笑声。校长对我上课并不放心,特地从教室门口走过,但看到学生们都安静地听我“讲”课,他放心满意地笑了。
转眼间70多年过去了,生平上第一堂课得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回想起来还真有意思。我竟把算术课上成故事课。这件事用现在的教育理论来分析也并不荒唐,是采用先同学生建立起感情,对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攻关先攻心,可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教育理论,只是逼上梁山的“绝招”而已。
这一招果真灵,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我的课了。上算术课,我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势,有问题只管问,有问必答;上图画课,结合名画,讲一些古代书画家的故事;上体育课,带他们打篮球做游戏。我在初中读书是校篮球队员,学的本领派上了用场;课外活动时,我带着他们到附近爬山做游戏,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比赛,学校顿时有了生气。
原来对我不满意的许校长后来特别喜欢我,常对别的老师说:“别看小邱老师年龄小,拿捏学生倒是蛮有办法,也肯动脑筋。”第二年他不但把我留下当了正式教师,还提拔我当教导主任,那年我才17岁。
那时学校规模都不大,我校是胡庄乡中心小学,5个班级,8位老师,数我年龄最小。这位许校长,竟提拔一个毛头小伙子当教导主任,实在太大胆了。我一生都感激他,在我起步的时候,他推了我一把。
一个17岁的孩子如何领导全校教师。这个年龄的孩子,大都是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在读书,我却在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当教导主任了。我没有胆怯,在老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大胆挑起这幅担子。怎样干?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嘴巴甜一点,工作多干一点,手脚勤快一点。扫地烧水的活样样抢着干,排课时先让教师挑,剩下的都由我教,所以小学的各门学科我都教过,别的教师都很佩服,都支持我这个年龄最小的教导主任。
我逐渐地喜欢学校,喜欢农村,虽说学校离常州城里只有几十里路,一年到头我难得回家,就连寒暑假也在塾村吃百家饭。过年了,乡亲们经常排演当地的锡剧,我不会唱,就帮他们画布景,搭布景,有时乐队缺人,我就帮腔敲敲锣鼓拉拉琴,其乐融融。
1955年,老校长调离了,武进县文教局任命我当校长,当时20岁,是全县最年轻中心小学校长。那时学校已扩大到7个班,有10位教师,还要管理4所村校。我仍坚持上两个班级的算术课以及音体美课。
学校原是钱家祠堂,我会画画,又肯动脑筋,设法把学校加工装饰得既有文化,又漂亮大方,现在才知道这叫校园文化,那时只知道让学生有一个漂亮、舒适、喜欢的环境。那时没有统考,教学质量无法比,不过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考取常州城里的中学,使附近村庄的家长,羡慕不已。我校的少先队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经常有县里、区里的老师来参观。因此,我这个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在整个武进县已小有名气。
上世纪50年代邱学华老师在常州武进的农村小学---塾村中心小学工作与生活情景
五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我成长道路的起点,它使我热爱教育、热爱孩子,它使我了解农村,对农民产生了感情,它确定了我一生的追求,它奠定了我今后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扎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