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难童年 成长起点
我叫邱学华,江苏常州人,1935年生,风风雨雨历经90个春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从小在上海日寇铁蹄下流浪受苦,建国后才能安心读书。16岁到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一路走来虽道路坎坷,但在党和人民培养下,成名成家,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了一点工作。我愿把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大家,以供参考,特别希望对年青教师有所启示。
1.苦难童年 成长起点
我的老家在苏州,爷爷在胥门大街开了一爿豆腐作坊,我父亲事实上一个打工的伙计。旧社会人生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我父亲每天半夜起来,磨黄豆、出渣、煮浆、点卤、做成豆腐,清晨还要出摊,在胥门大街卖豆腐。父亲的姐夫在常州火车站做事,看父亲磨豆腐太辛苦,设法介绍他到常州火车站谋个差事。我父亲没有文化,只能到站长办公室做清洁工,扫地倒水。后来站长看父亲老实勤快,就提拔他去做检票员。一家人总算在常州安定下来。
1935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阳历7月26日),我出生在常州火车站边上的煤屎村,这里住的大都是火车站底层的工人,平时家属在铁路沿线捡火车头掉下的煤块生炉子烧饭,所以外界称煤屎村。
父母都没有文化,为我随便取个名字,我生于夏天,就叫“学夏”,小名叫“育育”。我舅舅做过私塾老师,觉得“学夏”太俗气,改名叫“学华”,意为“学贯中华”。冥冥之中,我的名字同教育已有不解之缘。
但好景不长,1937年我3岁时,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带领全家逃难,辗转还是回到沦陷区上海。父亲既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先在弄堂口摆摊卖烘山芋,后来到四马路(现福州路)一家旅馆做茶房(即清洁工打杂)。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吃二、三个土豆,见了日本人要弯腰行礼,尝尽了做亡国奴的辛酸。没有钱无法进学校读书,只能在四马路上流浪。所以,以后看到张乐平画的《三毛流浪记》,深有同感。
我羡慕别的孩子背着书包进学校,经常在附近一所小学周围闯荡,校门口的老大爷了解我的心思后告诉我,晚上在这所学校由基督教青年会的大学生办义务夜校,不要钱还送课本、铅笔。我欣喜若狂,晚上就来读书写字。当时,我就梦想,我长大了有了钱,也办一所学校,穷人孩子读书不要钱。后来我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解放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孩子读书不要钱,我还当了校长,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