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

当前位置 : 首页 > 重要文章选登

尝试: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6-07-31 * 浏览 : 141

尝试,提高到哲学上来认识,它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唯一的方法和途径,是哲学的实践论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尝试中走过来的。人类如果没有或不敢、不去尝试,说不定今天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邱学华老师举过很多例子:第一个人吃螃蟹是尝试,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是源于尝试,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五四运动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也是经过大量的尝试。科研成果、文学创作,等等,哪一个不是经过尝试而获得成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也都是尝试的过程。可见,尝试是发明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行为和实践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教育规律离不开人类社会共同的规律。这个道理本来是十分简单、朴素与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人们却有意无意地把这个规律给掩盖了,抛开了,而导致千百年来的教育活动弊端丛生,效果不佳。邱学华的重大贡献,就是他发现了这个规律,把它挖掘出来,并在实践中使之丰富和完善了。尝试教育的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与传统教育相比,只是改变了先后的次序,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正如《大学》说:“知所先后,始近道矣。”因为尝试,所以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反而学的多了。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的越少,这就是辩证法。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充满了西方的话语体系,新名词、新概念到处泛滥。翻译家成了教育家。比如,”探究、发现”就成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这没有错。但这是最好的表述吗?有学者认为,尝试教学不仅有探究教学、发现教学的优点,而且比探究教学和发现教学更切实际,更有效率。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所以我明确地提出: “尝试是中国教育理论中的核心理念”。


尝试教育理论是完完全全在中国教育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既没有从国外贩运,也不是从教授、学者的书斋里编造出来的。在中国古人的教育思想里,不仅孟子论学直接用了“尝试”这个词,就是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学》讲“格物致知”,《中庸》讲“学、问、思、辨、行”,也有先让学生尝试的思想。荀子则明确地说:“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告二谓之?。”傲通躁,急躁也;囋者,唠叨也。这是直接地反对教师先讲、多讲。


作为一个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也缺少自己的话语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尝试教育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是中国原创的,毫不夸张地说,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同国外教育理论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自豪的。


现在中国学界包括教育界,普遍流行的论文格式是西方式的。这类文章一般框架都比较宏大,论述系统而全面,文辞铺陈华丽,内容却很难说充实,有的则相当空泛,真正有用的东西寥寥无几。许多论述不能说不对,但却无用。有许多文章还让人如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不少概念新奇而没有新意。据说这类文章很少有真实的阅读量,只作为评职称、算工作量及发奖金的统计量。各级教育系统每年生产的论文数量,如果进行统计,数量恐怕是惊人的。但实际上这些论文真正指导了教育实践吗?绝大多数这种文章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最后付之一炬,不了了之。其浪费可谓惊人。为什么中国人偏偏要写这种又大又空的西式论文呢?


我们看到邱学华写的著作和文章,没有洋腔洋调,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真所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这些话简单朴实,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简明透彻。我们要向邱学华学习言简意赅、朴实无华的文风。期盼有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用中国语言表述的教育理论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并走向世界。


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建立一套本土的、学术的、能够走向世界的话语。尝试教育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完善、宣传和实验,现不仅在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还有其他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引起了国外的重视。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增强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信心。


希望中国教育理论界不要热衷于贩卖外国的教育理论,要扶植、重视和宣传本国自己创立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改经验。努力把中国原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逐步推向世界。让世界教育界倾听中国的声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也包括教育大业,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两千多年的教育史,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已引起世界的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教育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将会对世界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