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之路2 引 子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之路

尝试之路2 引 子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8-06-09 * 浏览 : 114

《尝试之路·邱学华教育家之路纪略》由我国知名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姜广平大语文”课程体系创立者、赞誉为“中国教育写作第一人”的姜广平先生撰写。生动感人、情真意切、饱含深情的展现了我国教育家、尝试教育创始人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育人生。本号特连载《尝试之路》,今天给大家分享《尝试之路2  引子》。





我与邱学华老师在十多年前相识。

因为朱永新先生的一篇文章,我得以先在纸上结识这位教育的光明使者,认识这位中国本土的教育家,领略其尝试教育的魅力与深刻。

其后,我应邱学华先生的邀请,在2003年,我们一起赴宁波,共同筹建宁波神舟学校,邱学华担任校长,我作为他的助理。

邱学华是一个纯粹的人。

这是我与他十多年交往所得出的结论。

这也是我之所以写作这本书的最根本的动因。

邱学华又是一个丰富而博大的人。这可以从他的教学与学术生涯来进行说明。

据不完全统计,邱学华可能目前是教育界著作最多的教育家。他著书和主编的书,计有281本。目前还有一套12本的《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丛书将陆续推出。

总字数2500多万字。

总发行量3000多万册。

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学会刊》《课程·教材·教法》《江苏教育》《福建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等权威报刊以及诸多国外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700多篇。

尝试教育实验可以说是全国规模最大、也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

尝试教育教学实验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有2800多所实验学校,参与教师有80多万,受益学子3000多万人。

尝试教育实验所坚持的时间也可能是国内最长久的,迄今已有35年。如果连酝酿思考的时间算进去,则长达半个多世纪。

从邱学华这一教育个体而言,作为一项教育实验的开创者与主持人,其教育经历也是最丰富多彩的:他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和师范学校校长,做过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为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硕士、博士生们都上过课。

邱学华主持的尝试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成果也是最多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实验学校和教研室申报了3800多个相关的研究课题,经过专家鉴定正式结题的有360多个,出版相关教育著作60多本,撰写出的相关论文、教案10万多篇,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7000多篇。

邱学华的讲学场次在全国可能也是最多的,地区分布也最广的的教育家。他的讲学地区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到全国596个市、县(区)作过考察或专场学术报告。讲学场次800多场,受众约百万人次。

除了在自己工作着的学校上课以外,邱学华在国内开设的公开示范课有200多节,录制成光盘的有12节小学数学课和2节中学课,并在省级以上教育电视台播放过。这方面的专著有《邱学华尝试课堂艺术》。

朱永新教授称赞邱学华是教育的光明使者,创造很多教育记录的长者。这样的定论,所言不虚啊!

关于这本书的书名,我与邱学华老师商讨了多次,才最后确定用这样的书名:《尝试之路》。

我们最终达成一致的想法是:邱学华老师一生与尝试相伴而行,邱学华老师一生都在以尝试的精神进行着教育的探索;再有,胡适的《尝试集》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二字直接入题。

而从了解尝试教育的第一天起,我就非常震惊,我相信,邱学华的尝试教育,与胡适的尝试精神有着某种暗合或相通。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中国近现代文化巨擘、实证主义哲学家胡适的《尝试集》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虽然《尝试集》中很多诗歌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但既然是尝试,便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而作为中国第一部尝试新诗的作品,其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永载史册。著名学者陈子展曾评价《尝试集》的“真价值”主要在于“与人放胆创作的勇气”,以及从中体现的“‘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先驱者的精神”

《尝试集》还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精神。

反观邱学华的尝试教育理念,有很多与胡适的尝试意义相同。放胆尝试的勇气,不怕被人讥为浅陋的创新精神,营造课堂科学民主的氛围、打破一切束缚的自由思想,在胡适与邱学华,都是非常相通的。而邱学华的尝试教育,还另有一种可贵:儿童至上的教育理念。

进而言之,其实, 尝试思想,古已有之。

《论语·述而》篇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其实正是尝试教育的最初的源头。

继而,孟子也明确提出了尝试教育的说法:“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见《孟子·梁惠王上》)

对于“尝试”的含义,邱学华界定为:尝试作为一个复合词,由“尝”和“试”两个动词组成。“尝”乃探测问题的难易;“试”乃探测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这两个字合在一起为“尝试”,所以尝试乃是对问题的一种探测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关于问题的难易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的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胡适先生提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从哲学思维和方法论角度看,也体现出尝试精神的精髓,且与邱学华尝试教育理念有着惊人的高度一致。

所以,尝试教育思想到邱学华老师这里,有着一条明确的传承与延续脉络。我们可以说,邱学华的尝试教育,是对这一份宝贵的教育思想的传承,是对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的发扬光大。

在邱学华看来,“尝试”两字似乎是很普通的字眼,但它却蕴含着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内涵和价值。客观存在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哲理,透发出无穷无尽的教育价值。邱学华老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思考,到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至现成为国内最大的教育流派,可谓穷尽了毕生精力,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5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发现了一个最伟大也最朴实的真理:

尝试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真正的学习都是带有个人意义的尝试学习。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

不但自己潜心于尝试教学与尝试教育的研究,邱学华还刻意搜寻着这个世界上关于尝试的人物与故事。

在邱学华的讲学生涯中,有心人会发现一点,无论是政治人文还是科学进步,尝试的案例比比皆是。发明大王爱迪生是因尝试而成功;比尔·盖茨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他却靠高科技成为世界首富,他靠的是尝试;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设想,也是因尝试而成功;而教育史上,孔子、孟子、朱子等儒学大师,也无不因尝试而成为一代宗师。

凡此,都促使邱学华深入思考,从而越来越坚定地树立起一种伟大的教育思想:要使学生从小学会尝试,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邱学华也因此非常喜欢这样一句名言:在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敢去尝试!

时隔十年,2013年,我与邱学华老师再度相遇,并征得邱学华老师的同意,全面展开邱学华老师从一个乡村小学代课教师成长为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的成长历程,以期以这样的文学传记记录下一代教育家的成长轨迹,记录下一种教育思想从孕育到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记录下一个平凡教师的不平凡,记录下一个不平凡的教育家的平常。

我相信,在这样的作品中,读者们不仅会读到尝试教育,领略到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层概貌,而且也一定会从这本书中领悟到更多的教育真谛与人生内涵。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有很多地方第一次披露了邱学华鲜为人知的家庭与人生。相信,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主人公在尝试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所历经的艰难险阻。我在写作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一点:在很多重要的时刻,邱学华虽然都幸运地越过去了,然而,在主人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伤痛,却是他人难知的。这其中有,妻子与大学失之交臂、师生之间不应该出现的裂痕、因为政治风波的影响而不得不从上海去到农村、教育生涯无数次遭遇倾覆的危险……

饶有意味的是,我们发现,邱学华教育教学成果的取得,是在1980年代,也就是说,是在他年过不惑之后。而在其早期,似乎都伴随着一桩桩政治事件或一次次政治运动。

我们甚至可以作这样的推断:邱学华的经历,如果放在现在,放在任何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都可能会使一个人再也爬不起来。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反之,如果邱学华从教之始,就身逢盛世,那么,邱学华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投入到尝试教育的理论建树中,其教育成果,也许会比现在还要大得多。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邱学华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使尝试教育理论走向成功的。

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邱学华都不可能在尝试教育理论方面取得任何成功。

第一,他的出身是历史反革命家庭的子女,历次的政治运动,应该首先拿他开刀。所以,很多人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基本上无所作为。

第二,他在人生的黄金时代,都是在政治风暴中度过的,他应该没有时间去做成一件教育的大事。

第三,他的尝试教育实验开始1980年代,这时候的邱学华已经年过不惑之数,放在当下看,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年华已经早就过去了。

第四,他在年近知天命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一种政治生命与荣誉,如果在当下看,这里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五,邱学华考大学考的是文科,所学专业是教育系,其实与数学这门理科中的龙头学科相距甚远。

第六,诚如邱学华在很多书中讲过的,外界的物议、嘲讽、人事关系的掣肘、权威人物的打压、地方行政部门的干预等等,都可能会让一个人放弃……

我们还可以举出若干不利于邱学华走向成功的因素。

然而,邱学华出人意料地将这一切不利因素全数摆脱,实现了一次次令人震惊的超越与突破。

这也可以看出,在邱学华的身上,有着常人所难以具备的坚韧、坚定、操守、执着、信仰、守正、淡定……

尝试教育,应该说代表了我国当代教学改革实验成果的精华,也理所当然成为邱学华这一代教师对中国教育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欣慰地看到,整个社会对尝试教育的肯定与接受。然而,这一过程,是如此漫长而曲折。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教育,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政治环境,都已经非常宽松。一个教学实验,只要你小有成果,随便在哪个报刊上写几篇文章,或者在网络空间里喊出来,都不会再有什么阻挠与风险。社会的宽容度,足以接受任何一个自称为流派或学派的团体与个人。然而,反观邱学华的经历,直至1980年前后,仍然有来自这里或那里的阻挠与反对,这让人不得不感喟丛生。当然,我们也由此看出,邱学华这一生中,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精神支撑着他走到现在。

当然,有阻挠与反对,就势必会有引领与支持。在邱学华的奋斗之路上,我们也看到,他从来就不缺少引路人与同行者。而这样的引路人与同行者,邱学华都备极珍视,从内心对他们感激有加。从最初的许汉璋校长、文教助理戴祖琪到后来的张耀翔教授、沈百英教授、常溪萍书记、刘佛年校长、张波书记、赵宗昌书记、韩涛局长、丁伟明局长、王福海局长、黄耀学局长、柳斌先生、顾明远教授、史绍熙校长、方运加教授、汪甄南教授、孙士仪教授、王坦所长、苏春景教授、顾汝佐先生、龚玉书总编、傅国亮总编、张新洲主任、张玉文记者……就连自己帮助过的吴佩芳校长、蔡林森校长、崔其升校长、林良富校长、王俊校长、顾志平校长、王春梅校长等,[1]邱学华都视为同行者与引路人,从他们身上学到那种顽强、执着、超然、守正的品质。

正是这些人物,在内心深处召唤着邱学华。而邱学华则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了这些“生命中的贵人”。

我们曾假设过将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研究安置当下的环境里。然而,历史终究不能假设。令我们欣慰的是,面对历次政治运动与风波,邱学华挺过来了。然而,在这过程中,邱学华的另一种品质更令我们感叹、感奋:这就是他始终抱着一种信念: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中国。他对新中国心存感激,对党和人民,也保持了绝对的忠诚。对教育事业则永远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与追求。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品质,我相信,同样会给更年轻教育工作者以非常深刻的启发。

几十年来,关于邱学华老师的报道、专题,已经非常之多。但是,统观这些文章,都只能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角度来展示邱学华和他的尝试教育。

所以,在深层接触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之后,特别是在深入了解了尝试教育之路漫长的风雨历程之后,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史上,应该有一本类似于评传性质的书出现在邱学华的教育人生中,将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作一全面展示的同时,也全面展示邱学华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学术背景。这样,可能会为我们的后代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此外,我发现,邱学华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恰到好处地成为他的另一重背景。我想在展开的同时,也让我们教育界更为年轻的同仁们领悟到,我们现在身逢盛世,学术背景与治学条件,都是邱学华当年所不敢想象的。但是,邱学华成功地为我们的教育史增添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模式,而我们如果不能有更加伟大的创造与发现,则便愧对我们的时代。

可是说,这是我写作这本书的真正的目的。

当然,在写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邱学华还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我的意思是,邱学华如果一直在按部就班的教育秩序中读书、考大学、工作,可能,还真的无法成为今天的邱学华。



[1] 许汉璋:江苏省武进县塾村中心小学校长;戴祖琪:江苏省武进县焦溪区政府文教助理员;张耀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常溪萍: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刘佛年: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校长;张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总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长;赵宗昌:常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韩涛、丁伟明: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王福海: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局长;黄耀学: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局长;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史绍熙: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运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汪甄南: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孙士仪:杭州大学教授;王坦:山东省教科所所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苏春景:鲁东大学教授;顾汝佐: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龚玉书:《福建教育》总编;傅国亮:《人民教育》总编;张新洲: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玉文:《中国教育报》记者;吴佩芳: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校长;蔡林森:江苏省泰兴市洋思初中校长;崔其升: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林良富:浙江省万里国际学校校长;王俊: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校长;顾志平: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校长;王春梅:黑龙江省鸡西市园丁小学校长。



下集预告:

尝试之路3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尝试之路·邱学华教育家之路纪略》作者姜广平先生简介:





点击蓝字,欣赏《尝试教学流派》公众号更多文章



尝试教育研究动态与新闻

 

 全国第十九届尝试教育学术年会即将召开

年会主题: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尝试教育思想研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约开放日,走进真实的北大公学昌乐双语学校

5月26日,北大公学昌乐双语学校举行“预见未来”校园开放日活动,现场迎来了数百名学生家长的参观,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等纷纷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学校招生办及各个学部的老师们热情接待,让学生家长们深度体验了学校特色课程,了解学校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特色等。

参观校园的途中,不断有孩子发出自己的小感慨。“参观学校感觉在跟父母旅游,看不完也逛不完。”“我真想快点毕业,这样我就可以早点成为这里的学生了!”

家长们表示不虚此行,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快来这里就读,成为这里一名有理想的学生。

通过“校园开放日”活动,彰显了昌乐北大公学双语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参观的学生家长们亲身体会、目睹学校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良好的校风,使他们流连忘返,不断发出赞扬声,相信他们以后来到昌乐北大公学双语学校就读,必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最后,总校长邱学华与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新闻来源:《北大公学昌乐双语学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