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当前位置 : 首页 > 我的教育观

七、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4-12-26 * 浏览 : 73
七、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作者:邱学华    邱学华主页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8    更新时间:2005-6-25    邱学华主页属性:      ★★★★★

七、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尝试教学理论吸取了不断发展的中华教育思想的营养,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在中国这块沃土上产生和发展尝试教学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尝试教学理论是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基础上,升华而成的现代教学理论。它吸取了不断发展的中华教育思想的营养,借鉴了外国先进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在中国大地上,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实验研究,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
我国教育历史悠久,尝试思想自古有之。
远在殷周时代的《周易》(也称易经),以原始的方式记录了中华上古文明,在其第四卦“蒙”(关于生命启蒙、社会教育机制的一卦)石破天惊地指出:“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为师长不应该强迫地教育孩子,而应该等待孩子来求教。为什么要等待孩子来求教呢?只有孩子产生内在的教化需求,师长的启蒙教育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表明中华远古教育文明从一开始就从原始的生命直觉上,提出“童蒙求我”,确认教育应当前置于受教育者,这在人类教育史上是非常了不得的文明创造。这种“童蒙求我”的教育思想,为历代中国教育家所重视,并继承发扬光大。
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已经闪烁着尝试思想的光辉。孔子的名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此为孔子启发教育思想的生动展示。
对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学者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曾作过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学生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时,不要告诉他什么意思;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要告诉他如何表达。很显然,这是“童蒙求我”教育思想的发挥,待到学生有内在需要时,处于愤悱的心理需求状态时,才去启发学生。实质是“先愤后启,先悱后发”,这同现在的“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尝试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值得提出的是,孔子的教学经常在讨论中进行,一般由他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最后孔子加以归纳,这同尝试教学的模式相似。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尝试”的教育家。他的名言: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意思是,我虽然迟钝,也要尝试。这道出了尝试的普遍性。他主张教不是教学过程的开端,而主张学后再教。强调让学生自求、自学、自得才能学有收获。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意思是能自求就能得,不自求就无得,结论是自求有益于自得的。
孟子又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认为,要使学生真正地依照正确的方法得到高深的造诣,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有所得。这样才能将所得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清代《孟子
字义蔬证》一书中解释阐发孟子的上述名言时也写道:
如血气资饮食以养,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自得之也亦然……荀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我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
他认为,正如饮食要经过消化才能为人体所吸收并转变为血气一样,问学也要经过消化才能转变为心知。
学记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学记》已经用朴素的语言揭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和重视学习方法的道理。《学记》中提出: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意思是,教师诱导而不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师生之间就会和谐融洽;激励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启发开导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不代替学生思考
作结论,学生就肯积极地动脑筋了。《学记》还要求应把握教师讲的时机,“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意思是,必须细心地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竟的时候,老师才给他解说,实质上这已经体现了“先练后讲”的思想了。《学记》中有句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话虽说明阐明教学相长的思想,但也渗透了尝试教学思想。如果把这两句话延伸一下,“学然后不足,知不足然后再学;教然后知困,知困后再教”,就成为现代尝试教学理论中“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特征了。
朱熹(1130-1200)是宋代教育家、思想家,他进一步阐发尝试教学的思想。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在《朱子语类辑略》中说:
读书是自家读书,好学是自家好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他主张,学生的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学生灌输。他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因此要少说话,多指导学生去实践。他又说:
“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时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近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自学,学习要从问题开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1873-1929)在《教授法》一文中指出: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人者,是教人的研究方法。”
近代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868-1940)认为,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现代最著名教育家,他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己学。他指出: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想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他重视试验,主张通过尝试去发明创造,“试验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新的生路”,并特别强调“不能不说是十分有把握但深愿试他一试。”他认为教育法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
教授法
花不开  果不结
第二阶段
教学方法
花开    不结果
第三阶段
偶尔尝试
结果
第四阶段
科学地尝试
美味果子
陶行知认为只有以科学的志向善于尝试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法。须教他们不要以看书为满足,必在试验上去追求真知识”因为,“善能独出心裁,干的与书不同,这孩子在将来便有发明创造的希望,他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尝试创造,他写了一首儿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胡适(1891-1962)是我国著名学者,他十分重视尝试,明确提出尝试观,他早年写的一本新诗集就取名为《尝试集》。他说:
“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喊出:
“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的尝试思想主要有三点:树立尝试成功的新概念;正确对待尝试中的失败;希望人们一切都要大胆尝试。胡适有具体的尝试方式:一是注重自修,他认为“灌进去的知识学
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身修得来的。”二是“寻找问题”,告诫人们“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
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解答问题。”并说“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读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明”
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比较系统地论述尝试教学思想。他明确指出:培养阅读书籍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最好的办法:
“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他认为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是尝试的宗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修订》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
“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结合;因为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不能预言必然能了解,总是准备着一副心力,尝试去了解。”
 “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的多;其故就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
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
叶圣陶先生在他著作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尝试会产生三种结果,而这三种结果对学生来说都会有收获:
(1)尝试成功了,“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入必然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
(2)尝试遇到困难了,“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得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3)尝试结果有出入,即使当教师讲解或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出比量长短的思索。”
教为了不需要教
叶圣陶明确指出:
“教任何课最终为了不需要教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辩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运用学生自己尝试的方法,去达到教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尝试教学思想,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极重要的精神财富。
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都入木三分。他对儿童教育尤其许多闪光的见解,其中蕴涵了尝试思想。他以学步为例,深刻地揭示了尝试的重要意义。他说: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是愚妇人,都是以急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多也是不会走路的。”
鲁迅对于长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长者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这与尝试教学中教师角色是一致的鲁迅的一句名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这是鲁迅鼓励人们去大胆开拓,大胆尝试,大胆创造。对大胆尝试的人给予高度赞扬。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的反映,也能透发出作者的教育思想。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折射出许多尝试教学的思想因素。特别是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学诗一节,可以说是一篇艺术化了的尝试教学实录。
《红楼梦》的这节文字写香菱想学诗找到黛玉,黛玉采用让香菱自学,尝试习作。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勤学苦练,逐步掌握了写诗的规律,终于写出了题为《吟月》的脍炙人口的佳作。黛玉为香菱精选了一些名家名篇:王维五言诗一百首;杜甫七言律诗一百二十首;李白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要求香菱自学,细心揣摩透熟了,并说:
“我已得了,不用再讲;要再讲,倒学离了。你就作起来了,自是好的。”“你只要看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细心揣摩透了,就是要独立思考,独自领悟,“不明白的”去问,也就是“童蒙求我”的办法。香菱经过自学、揣摩、责疑问难,终于掌握了诗歌创作的“三味”。然后黛玉要求香菱“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习作写成后再评讲: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束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进行三次尝试性的写作练习,一次比一次进步,终于写出了一首“新巧有意趣”的好诗。
当今的革命领袖也都强调尝试的重要性,社会革命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尝试,他们且身体力行,自己就是一个伟大的尝试者。
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尝试思想。毛泽东(1893-1976)的名言: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用通俗易懂的生动实例说明尝试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
训以后,在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系统阐发了尝试学习思想,他写
道: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机会进学校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毛泽东同志创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直至革命胜利都是伟大的尝试,也是社会革命实践中,尝试成功的典范。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
就是要求大家敢于尝试。他明确指出: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有千千万万的闯将去尝试。
20多年来,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的实验研究,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2000多年来的优秀的教育思想,有3000多万个中小学生参与实验,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尝试教学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从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直到当今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无不重视尝试,亲自尝试。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尝试教学理论渊源于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由此,在中国这块沃土上产生和发展尝试教学理论,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