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尝试教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

当前位置 : 首页 > 我的教育观

九、尝试教学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4-12-26 * 浏览 : 121
作者:邱学华    邱学华主页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29    更新时间:2005-6-25    邱学华主页属性:        ★★★★★

九 尝试教学的理论基础
 
尝试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教学论基础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心理学基础是迁移规律的运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在尝试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尝试教学法之所以有显著的实践效果,得以在全国迅速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先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尝试教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础部分。以下主要从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基础三方面进行分析。
()、哲学基础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以一定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因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识过程,必须用一定的认识论诠释和指导这个认识过程。尝试教学理论是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它的哲学基础。
教学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现在还在不断探索。钱学森教授曾指出:
“教育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
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新知与旧知的关系等等。在组织尝试教学过程中,力图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正确处理这一系列关系。
1、实践与认识相结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这种认识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或其他的认识,有其特殊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培养人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包括了“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在对待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尝试教学理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实践是第一位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多次谈到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尝试教学活动是学生主体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探测活动,它既是实践活动又是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尝试,对学生来说具有实践意义,体现了实践第一的思
 
想,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观点,强调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又指出,实践和认识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返以至无穷,而认识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尝试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尝试的过程,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尝试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而尝试活动既是实践活动又是认识活动,这样巧妙地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正确反映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正由于尝试教学理论符合了这个基本规律,因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到底哪个是主要的?各自的地位怎样?两者的关系怎样?历来是教育理论界争论的问题,也是哲学界有关主客体关系的争论问题。桑新民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都在把对方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因此教学过程的主体究竟是教师还是学生这样一个教学认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已成为各派教学理论长期争论的难题。”
从教育发展史上来看,有两大派:一派是教师中心论,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主要的,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教育的对象,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没有主动权。教师的嘴巴是学生知识的源泉,学生的脑袋只是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观点支配下,产生了“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学生中心论者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教师只处于辅助地位,儿童是“太阳”,学生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要围着学生转。在这种观点支配下,产生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教学改革中也有人主张,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本位”的转化,在教学活动的作法上主张要“变教纲为学纲”,“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材为学材”,“变教参为学参”,企图削
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事实上走向以儿童为中心的岐路上去了。
这两派意见,都没有认识师生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只强调了一方面的作用,
忽视了另一方面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暂时的决定作用,内因和外因可以互相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这个观点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形象,非常清楚了。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的教将失去作用;如果学生不会学,教师的教也会受到影响。
“学生为主体”决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它同儿童中心主义是不相同的。因为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内因、外因都是原因,原因对结果来说都是有某种决定作用的。“学”的内因要靠“教”的外因去调动的。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就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指导。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以前很多教学理论著作中提“教师主导”,所为“双主论”即“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学生和教师都是“主”,那么究竟谁为“主”,争论不休。我认为提“学生主体”“教师指导”比较恰当,在理论上容易说得通,也符合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因此本书中统一提“教师指导作用”而不提“教师主导作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既强调学生“学”的内因作用,又重视教师“教”的外因作用。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确切地说,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的协同活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对教与学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教与学必须合一”,“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的“教与学合一”的观点,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尝试教学理论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它的主要贡献,是把“教与学合一”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程序上体现出来,使其能够操作化。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它的尝试教学模式的五个教学步骤的每一步,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一步也都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分析说明,尝试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尝试活动。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做到教与学真正合一起来了。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理论既强调学生亲自尝试,又强调教师的精心指导,也就是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辩证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教”的指导作用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尝试教学理论在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而且在教学模式上落实下来,教师按照尝试教学模式操作,能够促使教师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结合起来。正由于此,尝试教学理论的推广应用,促使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发展智力为主,也是历来有争论的。早在十八世纪,欧洲教育界有实质训练说和形式训练说的争论。实质训练说认为,在教学中应追求实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形式训练说认为,人们的心灵具有各种不同的官能,而每一种官能可以选择一种难度较高的教材通过教学加以训练,使之充分发展,然后用它来学习其他不同的教材。
直到现在以上两种观点还是存在。传统教学观点,重视系统知识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而把发展学生的智能放在自发的或可有可无的地位,只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智能、个性、才能的发展。另外一种观点又走向另一极端,认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是无所谓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尝试教学理论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地统一起来。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必须使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因而必须重视教科书,离开教科书另搞一套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大前提,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尝试教学理论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用尝试题引路,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多想、多看、多讲、多动手,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又听教师系统而有重点的讲解。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这里“同时”这两个字是十分重要,是关键的所在,这样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地统一起来。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与智力、能力是互相依赖、彼此制约和促进的。知识、技能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但是智力不会自然产生,知识增加与智力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智力发展应该走在前面。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途径、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尝试教学理论比较科学地解决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结合问题。
加强“双基”是我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为了强调发展智力而把“双基”丢了,而应该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我认为这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胡克英先生早在1986年指出:
“传授并指引儿童切实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严格地合理地训练基本技能和技巧(读、写、算乃至力所能及的劳动技能、技巧),通称为“基本功” 训练。所谓“双基”学习,仍然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要教孩子们真正学懂、学会,这是第一关。其目的不在于单纯地“积累”知识和技能。单纯的“积累”会使“双基”变成半僵化或僵死的东西,使儿童思路固定化,单一化,而不能灵活化.我们的目的在于把“双基”尽快转化为儿童的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这一段论述非常精辟。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达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知识日益整体化、技术日益复杂化、劳动日益协作化、人际交往日益广泛化、信息交流日益网络化、生活日益高度节奏化,教学要适应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教学必须担负起传授系统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双重任务,两者不可偏废。我提倡两严两发展:
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发展特长 发展个性
“双基”不能丢掉,它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当然“双基”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我们的目的在于把“双基”尽快尽好地转化为儿童的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尝试教学理论为这种“转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实验证明,尝试教学理论既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又是发展智力能力的独特方式。
 
把加强“双基”和培养创新精神结合起来,这是最好的教育
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只重视知识传授,因此重视发挥智力因素(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心理过程)。因而传统教学不能全面反映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王坦先生在《教学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指出:
“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动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教学必然是一种情感活动。具体地说,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背景而展开的,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积极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把整个教学过程比作一架机器的话,教师与学生就是这架机器中的两个互相咬合的主要齿轮,而融洽的师生感情则是保证这两个齿轮正常运转的润滑油。
尝试教学理论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是不可分离的。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借助非智力因素的推动;智力提高了,反过来又能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品质。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模式:
 
 

 
第(1)种是单向交往,属于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第(2)种是双向交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第(3)种是多向交往,既有师生的双向交往,又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第(4)种是多层次多向交往,教师成为群体中平等的一员,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
尝试教学理论在教学程序中已有明确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尝试活动,在尝试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教师也可以互相参与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讲解,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多层次多向交往的格局。
教师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必须充分信任和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能尝试成功。而信任和理解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放手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学生会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尝试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尝试成功了,学生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敢于尝试的自豪感,从而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如果尝试失败了,则会产生再探“庐山”真面目的意志,塑造学生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
尝试教学模式把情感培养寓教学之中,使知、情、意相互促进,既重视发挥智力因素的作用,又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5、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
综上所述,我们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构建尝试教学模式的内部结构,因而能够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教与学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展智力,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能重视智力因素的作用,又能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应用,所以能取得大面积的积极反映,道理也许就在于此。
用辩证唯物论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的核心所在。有人认为现在再提辩证唯物论似乎太陈旧了,因而引进了许多新理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以及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我认为在处理教与学一系列的矛盾中,辩证唯物论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运用辩证唯物论,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还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能够解决问题。
另外,在处理尝试教学法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时,也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既指出尝试教学法的优越性,又实事求是地承认它的局限性;既提出一个大致的基本模式,又反对机械搬用,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既提倡学生大胆尝试,但又指出尝试的条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既突出尝试教学法的作用,又强调它和其它教法的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这些都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矛盾对立统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动发展的观点。整个尝试教学实验工作,都是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下进行的,正由于这个原因,才能使实验工作经久不衰,健康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