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教学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心得体会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03-18 * 浏览 : 253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心得体会

 

高二地理   姜宁

暑假阅读了《邱兆华与尝试教育人生》,通过学习,对尝试教学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尝试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邱老师力主坚持“尝试成功”替代“尝试失败”。从尝试到讲解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尝试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强调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共同活跃在探索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邱学华老师提倡,教学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自学、尝试、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的三位一体。主张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 “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练后讲”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把尝试过程设置一个预习目标延伸到课外,使课内课外协调一致。让课外预习作为尝试的开始,自己先从课本、网络信息、伙伴中探索,寻找尝试兴趣和提高尝试能力的技能。课内作为尝试的延续,检验尝试的结果,巩固尝试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及技能。因为尝试是教学的核心,课内和课外就应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把尝试教学法引进课堂,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索,以尝试练习贯穿于整课。此时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通过认真观察,积极尝试和思考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作用又离不开教师所作的积极启发和诱导。同时学生的学习又依赖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此时教师的教学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率。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新课程也强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窍有术”善于相机诱导和点拨,尤其是能通过引思路、探学法,使学生得到一把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会学。如学习《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及植被特征,还应点拨学生从纬度位置(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特征决定植被特征上学会学习气候的有关知识。又如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分区地理时,教师除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地区的地理特征外,还要注意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区域地理特征的几个步骤来。再如学习欧洲西部自然环境时,主要半岛、岛屿名称及位置分布是重点内容,于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用编故事的形式学会学习:欧洲西部轮廓可看成是一个男孩正坐在地中海边踢石头玩,背后是他心爱的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由北冰洋向北海跑来,男孩低着头——伊比利亚半岛,用穿着高跟马靴的腿——亚平宁半岛踢出第一块石头,石头较小,越过他的头部落在了北冰洋附近,这就是冰岛。第二块石头——不列颠群岛较大,所以落得很近,落下时摔碎成两大块,即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他正要踢西西里岛时,此时此刻,站在非洲大陆上的一位摄影师快门一按,把此情此景留下了永久的纪念,这就是欧洲西部图。这样,名称位置明了,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并深深的吸引住学生,学生通过联想、编故事的一个探究过程,印象非常深刻。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师的点拨、引导的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甚至还会出现:“老师,让我讲吧”的急切呼声。而每当此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

知识的获得是在不断地排疑解难中逐渐掌握的。巧问设疑,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此时“开其意,达其辞”学思结合就能较完善的发挥主体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愤悱”情景,启发学生于“不疑处生疑”,使学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群疑并兴而能聚进。如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于明显出巧问:中国人口已人满为患,可否将我国一部分人口迁移到西伯利亚地区或撒哈拉沙漠人烟稀少的地区,以平衡世界人口的分布?如果是你,你去吗?为什么?学生经过分析讨论、辩论和积极的发散思维之后,确定因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人文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而不可为之。又如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时,于平淡中设疑:每个地区的水热条件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大家有没有见过当地夏季寒冷雪花飘,冬季烈日炎炎似火烧?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是比较稳定的。如此的巧问设疑使学生于“不疑出生疑”,通过学思结合,并不断有所发现,则其创造性便会得到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条件,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火花,促其进行“创造性”学习。其一,让学生走上讲台。地理教材中有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可布置学生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这样,无形中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一种强大的动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其二,可密切联系实际。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而教师可布置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工农业状况及前景。在他们得到丰富的感官材料之后,学习新课时就能在“亲切”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较快地升华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学习“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时,联系当地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引导学生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并提出:如果根据此条件,还可发展什么商业中心?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亲切”的感知储备,积极的思考、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设想。教师对他们的发言一一肯定,对合理的设想给予表扬奖励,学生群情振奋,余兴未了。

实践有力证明了,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更是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作为主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巧妙构建互动和开放的学习方式,立足并切实突出学生这一主体,寻求、运用最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教法和学法,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