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尝试教学的理论基础:(三)、心理学基础

当前位置 : 首页 > 我的教育观

九、尝试教学的理论基础:(三)、心理学基础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4-12-26 * 浏览 : 196
作者:邱学华    邱学华主页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47    更新时间:2005-6-25    邱学华主页属性:      ★★★★★

(三)、心理学基础
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规律,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尝试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迁移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
1、迁移规律的运用
尝试教学法为什么具有客观可能性,为什么老师没有教,学生会做尝试题呢?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个“迷”。其实奥妙就在于迁移规律在发生作用,并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理论。
教学过程集中表现为师生双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十分重视迁移原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
“关于这个过程的理论研究,集中地表现为两个规律的阐明上:不同问题的迁移和解决问题的定向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
“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说明奥苏伯尔十分重视在学生的旧知识上进行迁移的作用,这句话讲得非常精辟。
在众多的外国心理学家中,我是很敬佩奥苏伯尔的,他的许多观点比较切合教学实际。
所谓迁移是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例如,学过百以内加减法会对学习万以内加减法产生有利影响,这就是迁移的作用。按认知结构理论来分析,迁移过程一般是使先前的知识结构进行改组,结合新学得的知识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规律作用的大小将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组织教材和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迁移规律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口号。
尝试教学法是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尝试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以下就尝试法的五个基本教学步骤作具体分析。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就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尝试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出示尝试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的兴趣,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步、自学课本
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对准备题与尝试题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解决尝试问题。为了促成迁移,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前先提出思考题,以便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
第三步、尝试练习
能使教师掌握反馈信息,以便引导迁移。学生经过第二步自学课本,基本完成了从对旧知识的认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但是,这种迁移还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尝试练习就是检验知识迁移程度的重要步骤。
第四步、学生讨论
通过尝试练习的检验,学生试做尝试题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结果正确,这是正迁移发生作用;一种是结果错误,这可能是负迁移发生作用。在讨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使正迁移得到强化,负迁移得到消除。
第五步、教师讲解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化迁移。教师讲解重点抓住前后知识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迁移作用进一步深化。
有些教师试用尝试教学法有顾虑,他们认为老师还没有教,学生先做尝试题,如果做错了,这不是把错误的印象先入为主了吗?
尝试教学法并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有指导的尝试。我们创造了三个条件,使学生有可能尝试成功。
第一个条件:旧知识的基础作用。教材系统性特别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因此,一般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会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可以用“七分熟”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
第二个条件:准备题的引导作用。尝试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准备题是旧知识,尝试题是新知识。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按心理学的观点就是产生一个知识的迁移作用。
第三个条件: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对象,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去解决尝试题。
               
 
    以下用“百以内进位加法”为例说明。
从以下图解表明,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迁移作用,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重新组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实践证明,试验班的学生通过基本训练和准备题的引导,再通过自学课本,解尝试题的正确率一般都在80%左右,有20%左右的中差生会发生困难。但是运用尝试教学法,开始做错尝试题并不要紧,因为接着就是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能够很快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以及课堂作业,一般是能够当堂解决问题的。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尝试教学提供了心理学理论依据。维果茨基确定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称之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在这一水平上的智力课题;第二种是指儿童发展中正在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维果茨基将儿童的第二种发展水平称之为“潜在发展水平”他进而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为“最近发展区”(见下示
 
他认为“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
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关于教学与儿童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的整个学说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过去的理论往往要求教学不要超过学生智力发展已经成熟的水平。与旧的观点不同,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我们能提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公式,这个公式宣布: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正是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正是为了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的理论有力证明,学生的尝试活动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正由于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且这两种发展水平可以互相转化,学生的尝试活动是能够成功的。
传统教学是以儿童的现有水平为前提进行教学的,尝试教学就是一种着眼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的教学。通过尝试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这样在新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以后的教学再从潜在水平开始,又出现新的现有水平,又创设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因此,尝试教学始终使学生走在发展的前面,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
3、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尝试教学基本程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准备练习以后,出示尝试题,立即吸引住学生、“老师还没有教,你们自己会算吗?”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思考境地。有了“试
一试”的迫切愿望,学生产生了自学课本上例题的需要。自学课本后,学生找到解答尝试题的线索,又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尝试练习后,有的学生做对了,有的学生做错了,答
案不一样,有疑问就有话讲,让学生议论和争论,又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相互议论和争论,又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相互议论和争论,这些都是埋伏的“悬念”,此时学生会产生“我这样做对吗”“这道题到底应该怎样做”的疑问,迫切需要听听老师的讲解。这正符合学生迫切需要有一个权威评价来印证自己正误的心理。因此,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程序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一个阶段自然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它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程序的。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理论的基础并不高深难懂。哲学基础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论基础主要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心理学基础主要是迁移规律。有人认为,太简单了,太平凡了,似乎没有什么理论。我记得一位哲人说过:
越深的道理越简单 越好的修行越平常
不要把教育理论说得玄而又玄,使教师看得一头雾水,事实上,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几个根本性问题,抓住本质,道理也就很简单。一句简明扼要的句子比一千本书更能有效地表明一个自明之理。江苏省泰兴县洋思中学就抓住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并把它落实到实处,每个教师都认真去做,在一所农村的普通初级中学创造了奇迹,3000多名学生竞没有一个差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成为现实,解决了世界教育上的难题。洋思经验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坚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信念。
正因为尝试教学理论通俗易懂,贴切教师的教学实际,而且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被广大教师乐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