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敢于登山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尝试之路

第九章 敢于登山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5-10-04 * 浏览 : 187

第九章  敢于登山

在邱学华的书记里,有很多装订成册的资料本,这是邱学华按时间顺序把发表的文章装订成册的。每一本都取了一个名字,如《学步集》《游泳集》《登山集》《攀峰集》《飞天集》等。这一些小册子,饶有意味,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成长的足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式教学法的诞生过程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一个教育家是如何开始他的登山之旅的。

一、一种中国式教学法的诞生

日本之行,促进了邱学华对教育的更为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将他过去所领悟到的哲学思想、教育思考全都调动了起来。

邱学华有一种兴奋,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他突然间意识识,自己的这种新教学法,其实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式教学法。

这段时间,邱学华又用了更多的时间来梳理从16岁以来的从教经历与学习历程,他终于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了小学教师5年,是从教育实践上的准备,华东师范大学的的四年教育学系的本科学习,又从教育理论上为自己的提升做了更重要的准备。

也许,如果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任教,自己也会成长得非常出色。在安徽定远的工作,让邱学华在党政干部与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如果一路走下去,他势必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老师。但是,可能也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理论家,却不能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作这样的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不可能再有这么多的机会了,也不可能在这样的高度去研究小学数学,更不可能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自己现在非常明确也非常确信的新教法。

现在看来,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小、在建襄民办小学、在溧阳农村的茶亭中学,继而到溧阳师范和常州教师进修学院教学,这一系列的经历,是为自己在一个更为深广的实践领域里,来积累新的教学法的各种数据与经验,而最终的目的与可能就是,是自己这样一个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将新的教学法带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美丽世界。

这就是自己的使命啊!

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美好前景!

邱学华又想起了自己上学的情形:自己上小学前,一直在底层流浪,从进入小学四年级开始读书,就尝试着是自己自学,由老师稍加点拨,便也能够赶得上全班同学的脚步。上大学前,自学完高中文科的全部课程去考大学,也是自己自学,在没有任何老师的指点下,去走完这一过程的。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而到了茶亭中学,教高中数学,则完全是靠自己边学边教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的。

如果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老师就不会教得那样辛苦,收获却会非常显著;而我们的学生只要学得勤奋,也就不会再有沉重的学习负担了。

空想是没有用的。只有继续努力地做起来,才有希望挖掘到真金。以前,邱学华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也都曾设想过,会有一种新的教学法指导就更好了。但这种新的教学法究竟是什么,自己还不得而知。虽然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脱离小学数学教学,但这些教学经验,如果为了创立一种新教法,就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实验进行科学验证与论证。

邱学华是一个大学教师出身的学者,在华东师范大学习和工作十多年,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他深知教育实验的重要性。

现在,一项雄心勃勃的教育实验计划,即将开始了。

邱学华首先在自己当年教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的学生中物色实验教师。

一开始,大家都不敢试验,因为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的步子跨得太大了。但徐廷春老师首先表态,我先来试试。徐廷春老师是常州市劳动中路小学的骨干教师。邱学华同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就在他教的四年级班上开始试验,邱学华为此制订了试验方案,他与徐廷春共同上课。徐廷春上课时,邱学华听课,邱学华上课时,徐廷春听课。两人相互配合共同攻关,将尝试教学法完全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年后,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三步应用题”测试中,学生自学课本后做尝试题的正确率,实验班达88.2%,而普通班只有54%。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96.5分,而普通班只有80.6分。

在劳动中路小学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在其他学校,也开始陆陆续续开始了实验。令人欣喜的是,在其它学校,试验班也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实验取得了成功,实验证明:“先练后讲”新教法是科学的,是可行。原来的大胆设想,已成为现实。

实验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必须把实验结果写成研究报告公布于从,使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应用这种新教法。为了写研究报告,邱学华必须思考许多理论问题,以及对国内外教学法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对于教学法,人到中年的邱学华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看法。教学工作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合作完成的。但是,儿童进入学校时绝不是白纸一张。一般而言,学生智力的增长必然经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一、由简单的感官运动的协调开始;二、进而发展到随著语言和游戏能力的增长开始符号性的动作;三、然后进而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逻辑思维;四、最后到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综合考察问题、掌握问题实质和进行解释的能力。

教育儿童,必须考虑上述特点。这才是培养孩子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邱学华已经接触到很多国内外的教学法。如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此外,探究——研讨法、纲要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邱学华也都一一作了涉猎与研究。

至于从母校华东师大教育学系那里,像萧孝嵘老师所提倡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学习的结构说,也成为邱学华学习与参考的重要理论。邱学华特别注意到,依据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说,并根据皮亚杰所改进的格式塔概念,就是把一个概念结构列为三种心理性能:

1、整体性;

2、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3、自动平衡原则。

即一种智力结构,就是靠著这三种心理性能通过吸收和接纳过程,来与新的经验相适应的。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邱学华对教学模式的问题作了一次系统的思考与梳理。

邱学华发现,我们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有一个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过程。

自从赫尔巴特[1]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实践和发展为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发展的模式,2、由以为主向重为主的教学发展的模式。

现在,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譬如,凯洛夫的传递—接受式。这一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这一模式,主要是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训练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在教学基本程序方面,有一条非常明晰的教学线索,这就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其中,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内容,设置一定情境和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教学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间隔性复习是为了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邱学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占据着中国课堂的主阵地。事实上,这一模式的教学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这种模式教学时,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运用比较有效,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比较可行,教师不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运用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国内,有一种教学模式,就是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试错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学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这一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点: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但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对自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有,自学的层面、程度因为因人而异,而无法大面积实施。虽然方法简单,但是,很难大面积保障教学效果。有时甚至可能在课堂上一无所获。此外,这一方法耗时较长。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外,还要认真地备学情,必要时进行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所以很难在大班教学中开展。

探究式教学是到目前还有着重大影响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基本程序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教学原则则着眼于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这些教学模式以外,最为重要的模式尚有: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模式、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就是在这些教学模式的广泛研究与深入探讨中,邱学华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从做小学教师第一天开始,不就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吗?后来,到华东师大附小工作,中间到吴佩芳的建襄民办小学参与吴佩芳的办学过程,不就是在用自己的教学模式吗?

邱学华从理论上对国内外常用教学法进行梳理后,对自己试验的新教法更有自信了,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能站得住脚。

接下来的问题,要为这个新教学取名,他考虑了很久,有“先练后讲法”“五步教学法”“问题自学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探究法”等等,但觉得都不理想,不是太俗,就是洋气太重,不能反映这种新教学的本质属性。思考了很长时间,也仍然无法寻找到最好的名称。

一天早晨,邱学华骑自行车上班,早晨空气新鲜,头脑又清醒,也是他平时思考问题的黄金时间。这些天,他的脑子里一直是为新教法起名的事,突然之间,电光火石之间,两个字跳进邱学华的脑海:“尝试!”

新教法的特征是“先练后讲”,教师还没有教,让学生先练,不就是让学生先试一下吗,用“尝试”反映了这种新教法的本质特征,用“尝试”两字在中国通俗易懂,教师容易接受。

完全可以取名为“尝试教学法”啊!

“尝试教学法”由此横空出世!

30多年过去了,邱学华每每谈起此事,仍然兴高采烈,说这个名字起得太好了,尝试教学法几十年经久不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尝试教学法论文的发表

 

尝试两字寻找到以后,邱学华心情特别舒畅。这两个字,在中国通俗易懂,而且能揭示这一新教法的本质特征,能够区别于其他教学法。学生先练是带有尝试性质,可以做对,也可以做错,在这基础上,教师作针对性讲解。邱学华觉得用“尝试”比用“发现”“探究”更切合学生实际。

在其后的三个多月里,邱学华专心致志、几经修改,终于完成了尝试教学法第一篇标志性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

文章写成了,到何处去发表,却成了问题。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极“左”思潮仍然有影响,邱学华这篇标新立异的文章一时之间是很难发表的。中国教育理论界向来贵远贱近,颇为崇洋,看不起自己的东西,外国人可以提一个教学法,中国人就不行。但是,邱学华绝不灰心,他在比较了各地教育杂志,发现《福建教育》杂志刊登的文章观点比较新,决定投《福建教育》。

当时《福建教育》杂志的数学编辑是陈辉和陈笑晴,他们收到这篇文章后,极为重视,立即请示总编龚玉书同志。龚总编详细审阅了稿件,觉得此文观点鲜明,操作性强,符合教改方向,批准立即刊发。当时,第11期杂志已经定版,杂志社决定重新调整版面,在1982年第11期以显要的位置发表了这篇文章。

后来,邱学华回忆此事,觉得自己在这样的时候又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投稿投对了路!有人问过邱学华,当时为什么不投《江苏教育》呢?要知道,《江苏教育》也是一家教育名刊啊!邱学华笑而不答。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邱学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的概念。这也标志着尝试教学法正式在我国教育领域里横空出世。这一篇文章,历经三十多年,仍然是尝试教学法与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文献。

在《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一文中,邱学华对尝试教学法作了这样的定义:什么是尝试教学法?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

邱学华将尝试教学法操作模式概括为具体的五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

第三步:尝试练习;

第四步;学生讨论;

第五步:教师讲解

邱学华在文中写道:“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值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这里教师的讲解同过去旧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学生的起点不一样。现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课本,并且亲自尝试做了练习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最后这一步,教师讲解,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应该说,从尝试教学法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显示出了尝试教学法的强大的生命力与优越性。这一教学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智力的发展。同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方面,确实行之有效,且真正达到了“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尝试教学法与其他所有教学法相比,它都显得方法简单,易学易用。更重要的是,尝试教学法的理论非常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符合数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当然,邱学华在文章中也清醒地指出尝试教学法的局限性,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到处搬用。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用的。这说明邱学华从一开始就是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教育家所具备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譬如,应用尝试教学法,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低年级应用有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说,二年级可以开始逐步应用,在中、高年级应用效果较好。此外,尝试教学法对教材的选择也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材内容前后有密切的联系。邱学华还发现,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及数学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不大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这里指的是尝试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思想应该是每堂课都能体现。

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震动了大家。各地教育杂志相继转载,各地教师纷纷开展试验。各地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证明“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观点是正确的,各地教育杂志纷纷报道了试验情况,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热。

三、尝试教学法受“批判”

正当邱学华沉浸在实验初获成功的喜悦中,意想不到意外的打击已经来了。198310月,在西安举行的一次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公开指责说:不要提这个法那个法,小学生还能自学?大家心里明白,这位权威人士指的是尝试教学法。

面对这样的指责,邱学华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位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权威专家,怎么会突然之间向邱学华“杀”来。

恍惚间,邱学华便非常自然地想到文革结束之后为了三算结合教学让他蒙受隔离审查的事儿。

现在,似乎又是这样的情形。

在随后召开的教育杂志编辑的座谈会上,这个权威更露骨地指着《福建教育》杂志社陈笑晴同志说:你们《福建教育》不要乱发表文章,要跟上面保持一致。

此时,陈笑晴感觉到了会议的凝重气氛,但他淡淡一笑。会议之后,他说,我的名字叫笑晴,不就是一笑天就晴了?

但一句“要跟上面保持一致”吓住了很多人。科学研究的东西,教育规律的探索,怎么就不跟上面保持一致了?邱学华真的想不明白。

但这个权威的话一时之间被当成西安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全国各地。顷刻间,尝试教学法受批判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地实验纷纷下马,有些教育杂志也不敢发这类文章了。在江苏,情况更糟,一位参加西安会议的江苏代表,在江苏各地传达“西安会议精神,宣传小学生不能搞自学,尝试教学法是错误的。于是,江苏大部分学校的实验都下马了。在常州,原来反对尝试教学法实验的人找到了理论依据,讥笑说,邱学华想创造新教法,异想天开,这是犯了大错误了……

面对邱学华犯错误了……”这样的传言,邱学华内心的紧张与焦虑可想而知。数年前的那一场毫无来由的审查与指责,仿佛还在眼前。

经历过了那么多,邱学华这才觉得,现在自己处在最困难、最焦虑的境地。因为,现在,邱学华只是常州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而对方是负责全国小学教材编写的权威。

但邱学华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这只是暂时的!

因为,经过了文革这么长时间,人们虽然一时之间还没能从极左的惯性中解脱出来,但只要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再给那个业内权威一点时间,大家都会明白一点:邱学华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邱学华所做的这一件事,是一件对民族千秋大业有着功德无量的意义的大事。

邱学华调整好了自己,“文革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还怕这些?可是,真的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尝试教学的试验将会夭折,“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教学设想将会落空。这才是邱学华真正焦急万分的原因。

邱学华感到深深地不安。他这才终于理解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看看,文革刚刚结束,极“左”思潮还在影响着很多人,人们思想中还是一切要“唯上”“唯尊”。这个权威讲了一句“要跟上面保持一致”便让很多人有点畏葸不前了。各地实验纷纷下马,许多教育杂志都不敢刊登有关的文章了。

然而,毕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人们也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极左路线对人们的影响。且喜全国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的展开,使得更多有良知的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尝试教学法,是不能简单而粗暴地对待的。

于是,邱学华持笔给这位权威写了一封信,诚恳地坦说,尝试教学法还在实验初期,有不完善的地方,欢迎他到常州来实验学校实地考察后再下结论。结果这位权威没有回音,置之不理。

可是这位权威在许多场合中继续指桑骂槐批尝试教学法。邱学华又写了第二封信给他,既然不愿意到常州调查研究,就请他公开写文章争论,不要在背后乱说。这位权威还是置之不理。邱学华恼火了,世上还有这样不讲道理的人,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子,以势压人。他大着胆子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领导写信,反映此事。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副总编到常州,专门找邱学华致歉,表示他们情况都清楚了,事情已经过了,就算了吧。可是此事把这位权威得罪了,他在北京和外地继续散布邱学华的坏话。

上海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顾汝佐先生是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一次会议上,这位权威与一些人还在议论邱学华时,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们不要背后议论,有意见可以写文章公开辩论,不要搞小动作。会后,这位权威的助手就对顾汝佐说,你要保持晚节呀。顾汝佐立即还击说,这算什么话,邱学华又不是反革命,有意见可以公开争论嘛!什么晚节不晚节?这与晚节有什么相干?

饶是如此,因为是权威,所以,在教育部、中央科教所、各地教育报刊社、教研室还是有影响力的。一时之间,对邱学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都以为邱学华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设想一下,此事发生在文革前或文革中,邱学华早被一棍子打死了。从这件事看出,就是在文革后,邱学华的尝试之路也是走得十分艰难啊。

西安会议结束后,迅速做出反应的还是《福建教育》。

西安会议结束后,《福建教育》编辑陈笑晴回到福州,向龚玉书总编汇报情况,龚玉书总编当即表示,《福建教育》杂志社受福建省教育厅党组领导,应该坚持教改方向,支持新教法的实验,要保持宣传尝试教学法的连续性。这与什么“政治”靠不上边,这与什么“跟上面保持一致”更扯不到一处。再说,坚持教育改革,支持教育改革,这是一个媒体最大的政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一个学术建设的态度问题。我们不但不要怕,还要追踪报道,保持宣传尝试教学法的连续性。

《福建教育》非但没有被权威人士所吓倒,反而加大力度追踪报道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的发展,连续追踪报道了三十多年,这在教育杂志中也是少有的。对尝试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福建教育》杂志功不可没,龚玉书总的远见卓识,将载入尝试教育的发展史中。

此外,很多教育实践工作者(包括教师和教研员)并没有理会权威人士的指责,他们相信实践的效果。人们看到的是,尝试教学法以其观点鲜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而赢得了大家的信服,实验范围不断扩大,实验成果越来越凸显出来。在邱学华看来,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是尝试教学法发展的重要动力。

更让邱学华感动的是,教育理论界有很多人士的参与了进来,用这种方式表示了对尝试教学实验的支持。这就促使尝试教学法在理论上站住了脚,从而也推动尝试教学法走出困境。在这群教育理论界的人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邱学华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的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教授,他竭力支持邱学华的观点——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并在尝试中走向成功。他要求邱学华继续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河南大学陈梓北[2]教授等都亲自撰文从理论上阐明,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特别使邱学华感动的是,陈梓北教授这样的数学教育家,对他的尝试教学法赞赏有加。他写的《有胜于古,有胜于洋》一文,是尝试教学法评价文章中最具特点的文章。因为陈梓北教授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陈梓北一生创作了大量乐曲,如《抗战歌曲选》、《远征进行曲》、《纪念鲁迅歌》等,并为嵇文甫词谱曲创作了《河南大学校歌》和《七七中学校歌》。解放后,他还创作了百余首儿童歌曲。在看到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方面的文章后,他非常激动,虽然他当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正在养病期间,但他还是抱病写了《有胜于无、有胜于洋》的评论文章。

在文章中,陈梓北教授激情洋溢,以极富才情的文字,议论风生,谈尝试教学法乃是在“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创造,尝试教学法是“古为今用,有胜于古;洋为中用,有胜于洋”。

著名教育家姜乐仁教授其实是邱学华的同龄人,和邱学华一样,也毕生研究小学数学。姜乐仁教授自1979年开始主持研究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验项目,任华中师范大学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小学数学教研会会长。姜乐仁教授这样评价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和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并巧妙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明确。一看就能使人明白;基本理论和方法不须过多解释,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任何一种新理论、新方法,它之所以富有生命力,都必须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能经受得住种种考验,才能得到发展。尝试教学法是从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学科特点,并从哲学认识论、教学论、心理规律等方面得到了论证。

特别可贵的是顾汝佐先生,他是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而这位权威是理事长,他竟然奉劝顾汝佐要“保持晚节”。但顾汝佐先生还是顶住了很大的压力,本着一种科学与求真的精神,在《福建教育》上公开发表文章支持尝试教学法。

就这样,尝试教学法终于顶住了权威人士施予的无理指责与压力,走出困境,继续向前。

邱学华从内心感激自己的恩师刘佛年校长,感谢陈梓北教授,感谢李伯棠和姜乐仁两位活跃在教育理论界的有影响的教育家们的认同与赞扬。

而且,邱学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切打压与打磨,其实都是在促成自己成熟成长。不是吗?祖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全面展开,深化改革开放的呼声与要求,也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心声,这样,学术自由的春天也终于来到。还有什么可以阻止邱学华和他的尝试教学法走向蓬勃发展的境界呢?

四、《中国教育报》如是说

19854月,由24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常州市举行全国协作区第一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400多位代表参加。这是第一次举行全国性的尝试教学研究活动,受到教育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教育》、《江苏教育》、《湖南教育》等十几家教育报刊杂志社的编辑都到会采访报道。

由于曾经有过那一个不太和谐的小插曲,毕竟,那个权威在北京的“影响力”还是有的,所以,《中国教育报》记者张玉文出发前,报社领导便反复交代她,到常州参加研讨会只要听,不要表态,不要报道。然而,当张玉文在会上看到各地代表对尝试教学法热情高涨,实验效果非常显著,她便坐不住了。一种教育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一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敏锐,以及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天然的使命感,促使张玉文意识到,自己已经遇着了那种重大新闻,而这一重大事件,将极有可能改变中国的教育。于是,她便私下采访了一些代表,摸到了最真实的第一线的素材。

张玉文激动不已,她连夜打长途电话向报社汇报,说在常州,在尝试教学法的旗帜下,正汇聚了一大批中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这种教学法是对当下教育积弊的积极的修正,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革命性的反拨。

报社立即决定,要张玉文尽快写成新闻稿传真到报社。

很快,《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刊登了报道:“常州等地开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随后,各地教育杂志社都作了相应的报道。

《中国教育报》是国家教委的机关报。因此,张玉文记者的这篇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这是尝试教学法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此后,张玉文对尝试教学研究进行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每当忆及第一次常州的年会,邱学华总要与张玉文说笑道:“您的一篇报道救了我啊。”

其实,这哪里是救了邱学华呢?是一篇报道,让尝试教育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视界,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到尝试教学法的本质。

张玉文为尝试教学、为中国教育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中国教育报》报道尝试教学法实验,大家认为这是来自主流媒体的肯定。“邱学华犯错误了”“尝试教学法是错误的”等流言不攻而破,全国又掀起一阵尝试热。

张玉文继续跟踪报道尝试教学法的发展,1994715日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报道:《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这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尝试教学实验研究。

静下来的时候,邱学华也在想着这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效应。他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因为尝试教学法确实切中了当下教学中的弊端,也确实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好方法,可能还因为广大教师在迫切需要理论滋养的时候,更需要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的教学。

邱学华于是考虑出一本专著,书名就叫《尝试教学法》,这样,以充分的篇幅将当下应用尝试教学法所面临的问题,教师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层面的问题和实践层面的问题全都在这一本书中解决。

就这样,邱学华放弃了所有的星期日和节假日,前后将近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著作。这本著作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命题,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语文、常识以及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具体操作模式。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教授和日本片桐重男教授为该书题词。

这本书在教育界大受教师欢迎。可以想象的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教育界是多么需要一本好书啊!而《尝试教学法》应运而生,大大地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也解决了教师们嗷嗷待哺的大问题。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尝试教法的推广与应用。其后的几年里再版重印数次,总印数达10多万册。

1989年举行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评选,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参加评选的都是一些著名教育理论家撰写的重要著作,结果仅评选出49本书获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尝试教学法》一书竟获此殊荣,跻身进建国40年以来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书籍之列。

四、尝试做师范学校校长

正当外界舆论近乎甚嚣尘上之时,也正是邱学华内心焦虑、不安的时刻,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排除了各方面的舆论干扰,以坚决支持邱学华实验研究的姿态,正面给予了这些与学术研究极不和谐的舆论以有力的回击。

就在这一年,常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赵宗昌同志召集常委会讨论,最终力排众议,决定任命邱学华为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学校当时未设正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那一天,常州市教育局庄容婉副书记亲自到常州师范学校找邱学华谈话,“由群众推举,并经广泛征求意见,经教育局党委决定,由你接老校长的班,担任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邱学华感到非常突然,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他对庄副书记说:“我是搞业务的,不适合搞行政。”庄副书记说:“学校就需要懂业务的人管理学校,相信你一定能做好。”邱学华充满感激地说:“感谢局党委对我的信任,那我先当起来,等局里找到合适的人,再把我换下来。”

担任师范学校的校长,主持全面工作,这对邱学华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毕竟,作为一个名师,邱学华虽然在20岁当过中心小学的校长,但常州师范有1000多名学生,100多位教职员工,且这种性质的学校,与一个乡村小学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当时正在筹建新校舍,工作千头万绪。邱学华是从一个普通教师直接走上学校一把手的领导岗位,这对他来说,确实是一次新的挑战。

经历过了这么多的事件,也历经了很多大风大浪,现在,邱学华坚信一点,只要敢于去尝试,就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师范办学模式。

邱学华尝试做师范学校的校长长了。

他觉得应该首先确立“办好学校主要靠教师”的管理理念,从关心教师做起,教师就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份人生的重要事业。

于是,邱学华在履新会议上公开发表了这样的讲话:“校长多关心教师,教师多关心学生,教师无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我愿做大家的后勤部长。”

当时,邱学华就做出了三项决定:

一、上午课间每位教师送一杯豆浆和一块点心,由食堂送到每个办公室。

二、50岁以上老教师实行弹性坐班制,可以迟点来,早点走,可在家里办公。

三、全校教职员工每人增发100元研修津贴,分期分批到北京参观学习。连食堂炊事员也组织他们在暑假去北京。

所有的老师都说,这是邱学华校长上任的三把火。没想到就这三把火,把常州师范学校的一盘棋走得更活了。大家都非常兴奋,也都觉得邱学华校长才真正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政策落实到位了。

当然,现在看来,这三项决定不算什么,可是在1983年这样一个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里,却引起常州市教育界的轰动。

随后,在师范的办学方向上,邱学华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办学主张:“面向小学、面向实际”。

邱学华是这么认为的:面向小学,应该是中等师范的教育目标,中等师范就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的,这一目标非常明确。邱学华结合自己当过小学教师和小学校长的切身体会,深切地感到,我们国家的小学,需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

文革结束后,邱学华也亲眼目睹了教育界青黄不接的情形,深觉自己作为一个师范学校校长的责任重大。因而他规定所有师范学生,一年级到小学听课,同小学生交朋友;二年级教育见习,要跟班见习,并上一、二堂课尝试一下;三年级教育实习。对全校教师也作出了要求:定期到小学去,联系实际,多听小学老师上的课,教育专业课教师还要定期到小学给小学生上课。等等。这些,邱学华都制订了具体的指标,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内容。在邱学华看来,如果师范教师自己都不会上小学的课,如何指导师范生去上课呢?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为了真正提高师范生的素质,为今后的素质教育做好终生的准备,邱学华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有歌唱比赛、演讲比赛、器乐比赛、写作比赛、写字比赛、数学奥赛、卡拉OK大奖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这样把学校课余生活搞得丰富多彩,红红火火。

在面向实际方面,邱学华则积极地同当地教研部门紧密联系,鼓励教师参加地方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同小学结合起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对有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

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对常州师范学校面向小学、面向实际的做法给予肯定。一时之间,常州师范学校的办学特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家至此便又发现,邱学华是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一个真正的教育学者,一种教学法的创立者,但是,他做校长,也同样做出了精彩。

常州师范学校走出了办学的新路子,常州师范学校真正体现出了师范性。这一来,全国师范学校系统都在谈常州师范学校的办学情况,一时间,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学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也还是传出了许多风言风语,也有人到教育局打小报告,说邱学华这些为教师谋福利的做法,是慷国家之慨,用国家的资源来作为他对教师们施予的小恩小惠,邱学华是借学校的平台,打造他个人的名气。

但邱学华对此并不害怕。说他打造个人的名气,他觉得,这样的指责太没有力量了。至于说他慷国家之慨,他更有底气。因为,他用在老师们身上的钱,全是花的计划外办班的收入。按政策规定,这些完全可以用于教师福利。于是,他在大会上向所有老师当众表态,“出了问题,我承担责任。有事,我扛着,我只相信一点,心里装着老师的校长,是不会有问题的。”邱学华的话,引发了会场上经久不息的掌声。

老师们都是有情有义的,你能为教师承担责任,教师也能为学校承担责任。所以,当有关部门来检查时,老师们争相为邱学华说明真相。老师们心存感激,说邱学华是我们老师的知心人,贴心人。恶意告状的人才是心里有鬼。邱学华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烧得我们心里温暖生活温暖。我们要这样的校长,我们要这样的三把火。

直到我们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在我们走访当年常州师范学校的老师时,他们大多都退休了,但谈起当年邱校长的“三把火”,还津津乐道,直竖大拇指。而且,还要加上一句,这样的校长,既做得那样得人心,自己业务水平又那么高,恐怕也是常州师范学校校史上绝无仅有的。现在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沈梅,当时是南京师大毕业刚分配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她回忆当年邱学华当校长时,对青年教师特别关心,鼓励大家搞改革,印象最深的邱学华常讲的一句话:出了问题,我承担责任。这一句话,让大家心里都热呼呼的。

邱学华人生中最精彩的段落出现了,这一年,喜事不断。不久,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邱学华师范学校特级教师的称号。同年12月,常州市教育局党委力排众议,在认真考察了邱学华的人生历程与教育生涯后,同意邱学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育行政部门用切实的支持行为告诉人们,尝试教学实验没有错,邱学华专心于学术,埋头于打造新的教学法,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没有犯错误。

邱学华的激动可想而知,他从1957年开始写入党申请书,经过26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入党宣誓仪式上,他表示,一定要为中国教育科学的繁荣发展努力工作。

邱学华也因此更坚定了毕生献给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的信念。还有什么比这两个梦寐以求的神圣的称号更能激励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呢?

也在这一年,邱学华当选为常州市人大代表,不久,又作为教育界的代表进入常州市人大常委。

1983年可以说是邱学华的幸运年:入党、成为特级教师、进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可以说是三喜临门。

这是邱学华的幸运,也是尝试教学法的幸事。



[1]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541841814)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2]陈梓北(1905-2001),原名陈梓潼,山东黄县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开封一师等校任教5年。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教育科研究生,1937七七事变后愤然回国。19408月到河南大学教育系任教授直至逝世。他是中国珠算协会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国珠协副会长、《珠算》杂志顾问等职。著有《丹麦教育》、《基本珠算讲解教程》、《珠算速成简明教程》等书。